不是那种传统的犯罪电影,也不是那种分析个体心理变态的悬疑片,而是研究那些假借正义之名对通俗意义的坏人批判,引发群体暴力狂欢,然后上升到私刑惩罚的群体。这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但在如今的审查制度下,拍摄起来也有难度,但导演还是想表达一些社会现实。
城市之光这个称号,是电影的重要线索,有两面,善良面是方木,而邪恶面江亚其实是另一个方木。两人外形相似,都是长头发,戴着眼镜,体型胖瘦也相仿。破案天才和变态疯子,只有一线之隔。通过这两个人物,来让观众去理解城市之光这一内核的意义。
方木已是中年大叔,看似落魄邋遢,却依然充满正义感。精通犯罪心理学,生性敏感,但拥有着敏锐的直觉和精细的洞察力,擅长犯罪心理画像这项刑侦技术。面对威逼利诱,始终不改做为警察的初心。
这个世界除了黑和白,还有灰色地带。有些坏人,游走在法律边缘,他们做的坏事,违背道德准则。但法律不能制裁他们时,这时候往往会有民间制裁者出现。美国有惩罚者,屠杀恶人。南美有佐罗,铲除恶霸。英国有罗宾汉,劫富济贫。对于私刑惩罚,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
江亚是个很有魅力的坏人,看似温文尔雅,实则偏执疯狂。在网上发起投票,要去惩罚哪个垃圾?煽动普通人心中的不满,然后去制裁民愤极大的坏人:辱骂欺负学生,造成他跳楼的恶老师,死于学校。为了独吞拆迁款,赶高龄母亲出门的不孝子,回归幽冥。为了钱,给碰瓷犯辩论,沽名钓誉的不良律师,炸了。但随着故事的进度,会让人深思。假如使用私刑者,为了一己私欲去滥杀无辜。那他又与那些坏人有什么区别?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相比之前作品的正面角色,江亚这一反派人物更为丰满。不幸的童年,缺失的父爱。江亚的悲惨结局,可悲也可叹。
人世间的罪恶,是用暴力去消灭它?还是用正义的光去净化它?以暴制暴并不能解决问题,用正义的程序去解决,对于普通人的保护才更安全,也更可靠。城市之光,是方木这样坚持正义的人。城市之光,也是那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尽忠职守,坚持做好本分工作。正是有着他们,正义不会缺席,城市之光也不会熄灭。
在法律的缝隙中,有着一大片弱肉强食的世界。
城市之光和被城市之光制裁的人本无任何区别。
引用熔炉里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感谢那些在黑暗中奋力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