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跟读,公Z号《私想活动》整理,文责自负】【450万权重会员+20年传统媒体写手,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
“识荆”的意思就是不曾见过,于是牛浦动了歪脑筋:“何不就认作牛布衣和他相会?”他又想,董瑛说他在京参加会试,那肯定是一位老爷,要不叫他到卜家来相会,吓一吓卜家弟兄两个?
果然是歪脑筋吧?卜家哪儿对不住你牛浦郎?从老人到卜家兄弟,给你吃给你住,真的不欠你啊,结果你一有机会,首先想的是吓一吓人家、显示自己牛逼?
但牛浦心中主意已定,随即在庵里取了纸笔,写了一个帖子:“牛布衣近日馆于舍亲卜宅,尊客过问,可至浮桥南首大街卜家米店便是。”写好以后,出门落锁,把帖子贴在门上。
回家以后,牛浦跟卜诚、卜信交代:明日有一位董老爷要来拜访我,他是马上要做官的人,我们不能怠慢哦;如今要请大爷们帮忙,明天早上把客座收拾干净;还要请二爷帮忙,到时捧出两杯茶来;“这都是大家脸上有光辉的事,须帮衬一帮衬。”卜家弟兄两个听说有当官的上门拜访,这可是没见过——鲜活的冒着热气的官啊,那是得看见长成什么样,于是喜出望外、都答应了。
第二日清早,老大卜诚起来,先是扫了客堂里的地,又把囤米的“折子”搬在窗外廊檐下,再取六张椅子对面放着;叫“浑家”生起炭炉子,煨出一壶茶来,找了一个捧盘、两个茶杯、两张茶匙,又剥了四个“圆眼”,一杯里放两个,伺候停当。
这里面,“折子”是安徽那边专门用来囤粮食的农具,一般用芦席编织而成,长条状,几米到二十几米长的都有,平时不用时就盘成卷挂在墙上,不占地方。“浑家”不用说,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宋元通俗文学里指老婆。至于“圆眼”,估计是指龙眼,八十年代仍然是笔者所在农村里最重要的补品,乡下没有茶叶,就拿这个泡水喝。记得当时周进当私塾老师,村民请他吃饭时,茶里泡的是大枣——不错了,都尽力了,老百姓条件有限,还没全面小康嘛。
直到吃早饭的时候,来了一个青衣人,手持红帖一路问过来,一直问到卜家:“这里可有一位牛相公?董老爷来拜。”
总算来了,卜诚说:就住这里。接过帖子,飞跑进来跟牛浦说。于是牛浦迎出去,看到轿子已落在门口,小说写的是“董孝廉下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浅蓝色缎圆领,脚下粉底皂靴,三绺须,白净面皮,约有三十多岁光景。”
好了,董老爷出场了,新版牛布衣也要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