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不一定要成为职业的。
首先,我们不能把兴趣和热爱混为一谈,将热爱转化为职业,没什么不妥,乃至是一种幸福,真的热爱,就是想做这方面的事,停不下来。不觉得痛苦,不觉得烦躁,不想拖延不想放弃。就像即使梵高穷困潦倒,他却依然满怀热情的喜欢着画画,体肤的削瘦折磨影响不到他的意志,这是热爱所带来的纯粹的力量,支撑着人的前行。
兴趣则不然,兴趣是指喜欢,但不及热爱浓烈。它能带给我们快乐,但不足以支撑着我们去完成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工作。
1.首先我们要明白,兴趣为什么可以吸引到人?
兴趣令人着迷的点,不单单在于做感兴趣的事的时候能让人感到愉悦,更重要的是,对于兴趣所保持着的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保持着人对于事物的新鲜感。边际效应(英文名称: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其产生的效用成递减速趋势。翻译过来就是,当我们接触某一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乃至消失殆尽。
男生喜欢打游戏,可要是一天打八九个小时,用不了一个月,就会对游戏厌倦。喜欢吃汉堡包,可要是一天三顿都吃汉堡包,过不了几天也会腻。把兴趣当成职业,让我们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就重复,即使能使兴趣的专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代价却是对兴趣的逐渐厌倦,最终会毁了兴趣,这个时候,当初的兴趣不复存在,反而成为了现在的负担。
2..兴趣具有超功利性
当兴趣仅仅还是兴趣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我们可以不去比较谁比谁更专业,甚至说我今天不想做就可以不做,也不会有负罪感,哪怕只提升了一点点,我们就会感觉十分幸福,我们可以很轻易得自我满足,这个时候兴趣美就美在不争,它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可一旦成了职业,那就是剥夺了兴趣最后的魅力。即使我们现在讲,我们同样可以在工作中不比较,可这怎么可能呢,工作的性质决定着它的功利性,竞争性,两者在本质上就是冲突的。你不比,别人拿来硬是和你比,比的过心生侥幸,比不过挫败连连,自取灭亡。
3.兴趣变成职业,面临着物质生活的问题
在职业发展上,我们要知道,喜欢是一回事,能力又是一回事。工作选择我们,是以能力为先而不是喜欢程度。另外,工作本身最重要的是为了生存,养家糊口,不是为了快乐。兴趣变成职业,第一想到的还是其快乐感。但是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自我决定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因而任何事情当它使自己从以前享受的任务变得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自我选择的活动时,就会破坏动机。当你真的做了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喜欢的,就未必是你喜欢的了。现在此岸望彼岸,幻想兴趣成为职业后多么好,可当兴趣不足以支撑起你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时,她对你就不会再那么有吸引力。
4.兴趣变成职业容易产生幸福错觉
兴趣变成职业,能让兴趣的专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好像它为兴趣时能从10%提升到20%,变成工作却能提升到50%,表面美好,其实不然。这种提升所带来的幸福感,任何一项工作都能带来。进步、提升都会使人感到幸福。除此以外,兴趣变成工作带来的幸福将不及原本那般纯粹,会造成幸福质量的削减。
5.兴趣存在的意义就是使生活变得没有那么枯燥
人的生活是不应该这么枯燥的,人是应该有个取乐的方式,或者说有个念想,兴趣就是我们的念想。在工作搞得我们疲惫不堪,心里烦躁的时候,想起来我还有个兴趣,我还能除了工作之外做点什么使我开心起来的事,心里也会舒坦几分。想起在孤独无依,无所适从的时候,还有兴趣陪着,凄凉也顿时减了几分。人是需要靠着这一点点的念想过日子的。一旦兴趣变成职业,那我们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挫败感与消极情绪又要在哪里发泄呢?
慢慢地我们会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比之自己单纯的快乐,承担责任可能会更加幸福。
如果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可以逐渐培养兴趣。若实在无法培养起兴趣,那就在工作之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填补充实生活,一样可以很精彩。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