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算是同行写的35岁总结,分享了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如何一步步的跳出技术思维,认清商业本质。
看罢颇有感触,确实技术出身的创业者,都要迈过这道坎,而且大多还要跳了几次坑之后才能彻底领悟。
也想写几篇长文来回顾一下过去10年,但一来乏善可陈,二来也时机还不是成熟,所以简单总结一下。
13年底14年初从大公司管理岗出来自己干,至今已经有3年多。
刚出来的时候意气风发,犯了很多大公司出来的中高层一样的毛病,就是以为自己无所谓不能,超级优秀,殊不知,那完全是因为以前的平台够大够多资源可以调配,哪怕原来公司里从市场到技术都一手抓,但其实没有能力操盘缺乏大资源支持下的业务模式,哪怕这个业务模式再小,越是大的公司的管理层越是有这样的问题。
自己干的时候,最初做安防加监控,典型的yy型产品,没论证市场需求没考察同行,也没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就埋头开始干。赔的不多,账面上看也就是样机的配件成本,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无法估量的巨大;
然后做入境游客服务,典型的自己想做一个领域,就拼命在这个方向上找了个貌似自己能做的方向,完全不考虑自己手上是否有相关的资源支持。商业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不可能做成。不过知道考察市场了,也知道去找业内的人合伙和学习经验了。可这些都是次要的, 不尊重市场的情况,就强行上了项目,还犯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自己会什么不代表要去做什么。创始人就应该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问题上,而不是自己最会干的事情上,只有最重要且自己擅长,那才应该自己做,否则就应该找人来做或者买现成的服务,如果利润一直无法覆盖这些成本,那证明这个项目也不值得做。这次的项目好歹开始有盈余了,尽管是惨淡的每月一千左右。同样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无法估量的巨大;
正在项目苟延残喘的时候,国家一个红头文件整治市场,项目受到直接震荡,加上2.0出生,实在无暇顾及,终止了项目。照顾妻小大半年,而后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再也无法瞎折腾了,于是干回老本行,开了个数据软件相关的公司,不温不火,苟延残喘,挣点生活费。
期间做大事业之心不死,把项目挣来的利润一部分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中,但又犯了一次病,没有充分的做市场调研,也没有尊重已经了解倒的市场情况,仅凭几家之言,就匆匆上马项目。好在这次终于控制住自己,没有让自己去干自己擅长的舒适圈内的事,而是雇了人来做细节,失败的经济成本是高了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降低了很多。
其实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商业机会,证明了一旦确实有可输出的价值,哪怕这个市场不够好,也有商业机会,只是做成的概率会低很多。这个过程中,放弃了非常多的合作机会,因为终于开始考虑投产比的问题。投产比低的情况下,其实还不如什么也不做,哪怕养精蓄锐等着捕捉下一个机会都比瞎扑腾好。
这次的失败,终于深刻的认识倒自己在市场方面的欠缺,于是开始大量的阅读和学习,研究别人是怎么赚钱的,也跟了个营销大拿的课来上。当你越来月接近这个世界挣钱的本质后,越学就越觉得自己前面几年就是一个移动的傻逼,也充分证明任何东西都是需要学习的,包括挣钱的技术在内。大部分情况下,人和人之间的天赋都没有太大的差异,比的就是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就好比那句知乎名言,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远未到谈天赋的程度。学习都需要时间来试错,想做成一个生意,必须是经过大量的试错,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即便运气太好一开始成了,后面通常也会摔下来。所以大部分商业上成功的人,看履历,年轻的时候都早早开始做生意了。1万小时理论么,不论打牌,泡妞,泡茶,做生意,都是要经过大量的学习试错才能做的比其他人成功的。如果你学李嘉诚扎塑料花,学马云练英语,学刘强东刻录光碟,你会成功嘛?你学的,都是人家的试错期。
同时,正真能挣钱的,都是必须发自肺腑的非常非常想挣钱。那种想做牛逼产品而最后把钱挣了的,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就是拼人品。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怎么可能没有人喜欢挣钱,这个要看程度的问题,很多人还真的是没有非常想挣钱,比如以前的我,就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相信要是把一件事情做极致了,自然有经济上的成功,这个是一个流传极广的鸡汤把。我现在就想说,扯他妈的蛋,你要是把写毛笔字练极致了,那确实还能当个书法家至少当个老是,但你要是就是把一撇一捺的毛笔字练到极致,能干嘛?帮人去用毛笔字打叉么?什么意思,就是说要考虑市场需求啊!一件没有市场需求的事你做到极致有球用,一件市场需求旺盛的事,别说做到极致了,做到普通水平就够吃吃喝喝了,如果正巧还是个蓝海市场,那就直接飞起了。这里还没合算间成本呢,时间成本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本。
大部分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手里拿着锤子就看什么都是钉子。在技术人员这来说,就是自己会的技术都想要自己来做,觉得问题都能用技术解决且自己都干的比别人好。大错特错!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岗位的从业者,无可厚非,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技术从来不是商业最核心的问题,商业最核心的问题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利润。而且,工科生通常还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工科生习惯了强逻辑的思维方式,这个极大的影响了工科生的商业上的成功的可能性。由于工科相关的岗位,日常工作都存在极强的逻辑上的因果性,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往好了说,逻辑思维很强,但坏的方面就是,无法进行非强逻辑性的思考。而且偏偏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无序的。
自打想明白了这些事,就开始刻意控制自己做事都往这些原则上靠,控制自己不要去干自己擅长干的事,而是去干应该干的事。期间也测试了两个小小的项目,实打实的从市场需求出发,一个基本是纯被动收入的项目,很少打理,一个月收入1千至3千不等,另一个项目启动的当月大概挣了1万,但后面销售开始下滑,目前还未找出原因。而且都还是保证公司主业情况下私人时间做的小项目。这两个项目没能做更大,主要也是市场容量的问题,虽然这次解决了真实需求的问题,但依然有市场容量太小的障碍。挣的都不是大钱,但也算是克服以前的那些毛病,认真的对待市场成功验证。磨刀不误砍柴工,赛道的选择永远是第一位的,我的仰慕的营销大神说的好:不会选品,就连入门都不算。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目前为止我都不算成功,但经过这三年的入坑出坑,以及这半年对市场营销的疯狂学习,确实前所未有的有信心。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