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个笔记
第5章 良性亲子互动,才会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
>> 塞利格曼教授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乐观,要看他对于自身遭遇的挫折事件的解释风格,这里说的解释风格是指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
>> 通常乐观的人,会把自己遇到的失败挫折事件外归因,认为引发事件的原因是暂时的、偶然的,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相反悲观的人,会把遇到的负面事件内归因,认为引发事件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是由自己的人格特质决定的。
>>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悲观解释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
1)母亲对因果的解释风格
小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亲对于情绪化事件的解释。当母亲的解释风格趋向,坏事都是永久性的,不能摆脱的,并且都是自己的错,是由自己引起的,那么孩子会对这种解释一字不落地听进去,并且内化到自己的思维体系当中。
一旦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再现,孩子会自动调出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解释风格,并把它运用在自己的场景当中。
>> 2)孩子接受的批评方式会影响他的解释风格
如果孩子接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方式是永久性的普遍性的否定时,他们就会形成悲观性的解释风格。
>> 永久性的负面论断,会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让他们更加绝望,或者干脆放弃努力。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注意措辞,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都是将孩子推入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评价当中,孩子不仅会相信他是笨的,还会相信他的失败是来自永久不可改变的原因,孩子因此可能变得抑郁,而这种状态会让他不去尽力,不去坚持,使他不敢冒险达到他潜能的上限。他的悲观性的解释风格就这样形成了。
当你发现孩子犯错的时候,要着重在特定的暂时性的原因上,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孩子做错事,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具体是哪个行为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全盘否定。因为把错误的问题具体到某一个可以实践的行为上面,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对于解决问题的掌控感,从而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 吵架不仅会影响到夫妻的感情,对孩子也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如果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话,请在吵架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 乐观的人不会因为挫折和暂时的失败而退却。他们通常会将失败的事件作外归因,认为是环境中的特殊因素导致的失败,所以他们对此会锲而不舍,不屈不挠。
>>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创立的。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于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当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A)时,我们自然的反应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凝聚成想法(B),它们会引起后果(C)。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的直接后果——放弃、颓废或者振作、再尝试。因此只有转变我们的想法(B),才能让我们变悲观为乐观。
转变想法的过程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反驳(D),也就是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辩论之后激发(E)自身的行动去改变。
这就是利用ABCDE,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的基本原理。
这个原理不仅仅对孩子,对于成人处理类似的问题同样适用。
>>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三年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很多好习惯的养成最好在三年级之前,因为三年级以后的孩子逐步过渡到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致使孩子个性要求独立,很多习惯很难再去改变,而这些坏习惯很有可能成为终身习惯。
>> 很多学琴的孩子也是如此,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故意不去练琴,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演奏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犯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一部分,不完美和失败是有区别的。要多注意孩子做了什么,而不要老是注意孩子没做什么,当孩子按时做完一件事的时候,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和赞美。
>> 如果一个孩子不了解他的角色和做事的目的,他就会倾向于不想做,但是孩子又很难抗拒家长的意志,拒绝家长的安排,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拖延
>> 我们成人也是一样,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然后规划后再执行,这是对付无所适从型拖延最好的办法。
>> 一个简单的开始对于一个爱拖延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愿景清晰,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
>> 当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的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时间观念又算得了什么?
>> 当父母帮忙代办所有的事情时,孩子就会形成了强烈的心理依赖和习惯,对自己的事情缺乏参与感,总是很有耐心地等着家长“解围”。
>> 有些时候,我们应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培养出独立的品质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好习惯。
>> 长期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的孩子也会变得拖延,这是因为人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样,如果缺乏能量的供给,随着精力的流失,会变得很无力。
>> .2.3 改变拖延的最小行动
>> 1)学会做待办事件清单
>> 列代办事项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事不过三。即在每一天的待办事件清单中,选出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来优先的完成。一次不要给自己列超过三件事情。
>> 心理学者刘轩在他的新书《幸福的最小行动》中这样建议。
第一件事,可以选择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
第二件事,应该是和未来计划有关的。
第三件事,则是做一件今天必须完成的事情。
>>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说得是人们总是对未能完成的念念不忘
>> 对待拖延孩子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比如可以用一张白纸或者白板记录每天上学出门的时间。可以设计一个图表,横坐标代表日期,纵坐标代表孩子出门的时间,如果孩子出门早,就用红色的笑脸标记,如果出门晚,就用蓝色的哭脸标记,这样一周下来,把标记连起来,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表现。而孩子也可以很快看懂连线的意义,也会开始想要进步。如果连续几天都能准时出门,看到那些连起来的笑脸,自然就会变成一种动力,激励孩子继续坚持下去。
>> 就像那盒回形针一样,用实体工具来测量自己的进度,是很有效的方法。记得每天要喝八杯水吗?就用八个回形针。每次喝一杯,就把一个回形针拿出来。
总之,战胜拖延,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地践行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但是一切,都是要从踏出的第一步开始。
>> 打造心流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1)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寻求反馈
>> 2)活在当下
>>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今天我想实现这个目标。”)和排除干扰,来提高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可能性:关上门,关闭电话和会叮当作响的所有应答设备,告诉人们不要来打扰你。如果内心产生了一种令人焦虑或紧张的想法,把它写下来,然后放在一边待以后再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让自己专注于现在,保持心流状态。
>> 3)清除杂念,集中注意力
>> 减少外界干扰。在你准备开始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东西容易对自己造成干扰,并提前阻止它,例如将手机调至静音或者暂时屏蔽一些群消息等。
深呼吸、白噪音、轻音乐,或者冥想等都被认为是很好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入状态。
>> 心流是人人都可以体验的状态,用心打造你的心流,让你的学习更轻松,生活更有趣更幸福!
>> 5.4 专注力,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因为我们很难专注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
>> 帮助孩子学习从每天的生活中创造乐趣,把日常最乏味的时刻转变成有助于自我成长的契机,这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一生。
>> 排除一切无关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实现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
>> 对他人投入的关注越多,就越能理解别人的感受,更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共情能力也就越强,情商自然也就越高。
专注他人的人,会愿意选择倾听,而倾听也是关注别人感受,把别人的感受连接到自己的感受上面,爱就自然流动起来,给予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别人的爱和关注。
>> 5.4.2 无法专注的原因
1)当关注的焦点从过程变成结果时,喜欢的事情就会变成负担
>> 事实上,当学习变成一个单纯追求成绩,追求结果的事情时,原来为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过程也变得索然无趣,全身心投入的内驱力也消耗殆尽,专注力自然也不复存在。
>> 尊重孩子的每一个专注时刻,是父母“帮助”孩子发展专注力的第一步。
>> 5.4.3 怎样培养专注力?
1)设置可完成的工作,逐渐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 3)鼓励孩子主动选择管理自己专注力的方式
>>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100%理论。世界上许多事情都遵循100%理论,如果我们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我们要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
如果父母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被父母剥夺了。
>> 4)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培养孩子不要多线程工作,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 生命总是充满了彩蛋,关键看你是否舍得在这遍地的纷繁里,大胆做减法,专注一两件值得专注的事情。
其实越长大,越应该明白,聪明的人都在给生命做减法,然后专注于减法后的选择。
>> 不能学会独处,就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在能量专注地去做某一件事情,永远只能被外物驱使。
>> 人在渴望某一项任务的达成时,会促使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愉悦的感受会让人把它跟目标建立起联系,就仿佛任务已经达成。然而,这其实只是你对任务达成的预期,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
>>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费斯汀格法则”:生活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由你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决定。
>> 在个人挫折面前,持自我同情态度的人比持自我批评态度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他们也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馈和建议,更可能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东西。
>> 下次当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遭遇挫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避免自己陷入罪恶感、羞愧感和屈服的泥潭。
(1)当遭遇挫折时,试着关注自己的感受,注意一下这种感受是不是责备?如果是的话,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2)尝试原谅自己,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凡人,每个人都会遇到意志力的挑战,这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挫折不意味自身有问题。
(3)想象一下,如果是身边的朋友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去安慰鼓励他,尝试用同样的办法安慰自己。
>> 成功的自控会在不经意间导致不好的后果,它会让你暂时得到满足,让更理智的自己闭嘴。心理学家称为“目标释放”。
>> 意志力的肌肉模式告诉我们,自控力从早上到晚上会逐渐减弱,所以晚上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如果前一晚上没有睡好,打个小盹也能让你重新集中注意力,恢复自控力。
>> 让未来今天就来,这是避免我们透支未来最好的方法。
>> 当我们身处一个高度自控的群体之中,群体成员高度自律,我们自己也会深受感染。心理学家称为“目标传染病”。研究发现,我们很容易感染别人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也是同伴压力的正向作用
>> 我们首先能做的是,让孩子不要刻意地去压抑和回避玩游戏这件事,因为这样只会更加加深对它的强化。接受它,每次孩子想玩的时候,让他接受自己想要玩的事实,然后让孩子记录一下自己此刻的感受,提醒自己白熊试验,记住自己的真正目标,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专注于呼吸,想象这些想法像浮云一样随着每次呼吸变得烟消云散。
坏习惯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孩子在沉迷于游戏时,他获得的是在一次次挑战中的成就感,甚至是心流的体验,那么可不可以用同样效果的新习惯来替代原有旧习惯的效果?比如一些竞技性的体育运动,或者下棋。通过把“我不要玩游戏”变成“我要去下棋”,就可以让孩子避免旧习惯带来的危害
>> “一个人即使走到了绝境,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抱着必胜的决心,你仍然还有成功的可能。”
>>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认识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采取有效行动。低逆商者会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责怪这里责怪那里。
>> 主动承担责任的人,给自己了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而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只会故步自封,下一次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 5.6.4 逆商是可以习得的能力
>> 1)教会孩子不抱怨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首先学会敢于承担责任。父母不能对孩子事事包办,应该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生存和自立。即使跌倒了,也要勇敢爬起,自己去面对,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想逃跑,让别人对后果负责。
2)延迟满足
忍耐力强的孩子的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这个叫作延时效应。孩子遭遇困境,家长不要立刻伸手帮助,让他先忍受挫折带来的不快,并鼓励他设法摆脱。
>> 3)换个角度看问题,别钻牛角尖
当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 4)培养幽默感,能自嘲的人内心最强大
>> 5.6.5 苦难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身体力行,给孩子们做出表率,输得起,能够承担挫败和否定的人,才有本事去争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