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听到父母们的抱怨,很多都是诸如此类:妈妈不爱给孩子买零食,但爸爸总有求必应;年轻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吃饭,老人却忍不住地喂;妈妈很介意孩子看手机,老人却不以为然。
可见育儿分歧无处不在,着实让很多父母困扰不已。
的确,我们不是存在于真空的。就育儿这件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你认为绝对不能接受的,别人却不以为然。甚至于在孩子这个问题上,双方都觉得事关重大,反而比其他事更容易引起冲突,更急迫地想要改变对方,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我们都知道大人之间的育儿分歧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难以形成好的规矩,于是私下商量着,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统一战线,维护家长权威。
这的确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可并不能每次都天衣无缝。
试想当我发自内心不赞同你的时候,我的“佯装坚定”孩子难道不会察觉到?可不,我家周末时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
在家玩耍时,心心发现了一个新玩具——宽胶带,她马上有了兴趣,她把胶带用力扯得很长,听着被扯开的声音,感受着胶带黏黏的感觉。
“咦?好像跟小贴纸一样呢!那这是不是也可以粘东西呢?”我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她,揣测她的心理活动。
只见她拿着胶带去粘玩具,果然可以!她把塑料玩具歪歪扭扭粘在了一起,忙得不亦乐乎。
这时心爸从旁边经过,看到这情景,不满道:“这又不是玩具,扯这么长不是浪费吗?你应该收起来不让她接触到。”
“可是她认为这就是玩具呀!你就让她玩吧,一卷胶带也没多少钱。”我想也没想地反驳。
“不是钱的问题,是不能让孩子糟蹋东西!”他不高兴地说,叹了一口气,随即回到自己的房间。
他有他的考虑,我有我的立场,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经验告诉我,如果因为这件小事去争吵,非但吵不出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还有可能进入“权力之争”,最终又会落到“这个家谁说了算”或是“孩子的教育谁说了算”的问题上。这种解决方式太霸道。
想了想,我还是决定尊重心爸的意见。我走到心心跟前,劝她收起胶带,和我一起玩别的。
心心当然不同意,她大哭大闹:“妈妈,我要玩,我要玩胶带!”她哭得很凶,似乎看见了事情有一丝松动的余地。也许稍加把力,就能改变我的决定。
我与她共情:“妈妈知道你很想玩胶带,它的声音很特别,又能粘东西是不是?”
“是的,宝宝很想玩。”心心哽咽着。
我抱着她,理解着她的情绪,可又需要考虑心爸的感受,这让我陷入两难。既然不知道如何做,不如诚实地表达自己吧。我轻声与心心商量:“心心,妈妈是同意让你玩胶带的,可是爸爸觉得这不是玩具,不应该玩,妈妈也很尊重爸爸的意见,要不你去问问爸爸吧?”
一句话,把想钻空子的心心引向了如何去解决问题,也让她明白,家里每个人的意见都需要、也值得被尊重。
心心拿着胶带,抽泣着找到爸爸:“爸爸,我想玩!”
心爸听见了我和心心在外的对话,似乎是因为感受到了尊重,他的态度也软了不少,我听见他好好地跟孩子说:“心心,爸爸只是觉得这个是大人用的工具,当你不能好好利用它的时候,就是浪费。我们要学会珍惜物品。”
心心也不知听懂了没,瘪着嘴:“可是我想玩!”说完就“哇——”地哭了。
2岁半的小孩并没有太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知道重复表达自己的意愿。心爸见状,主动和心心商量:“要不,我们再玩两圈,然后就收起来,可以吗?”
“行,可以的!”心心立马停止“嚎哭”,见好就收,干脆答应,纵使眼泪还挂在脸上。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叹,在尊重的前提下,一些育儿分歧原来也可以轻松化解。
就如阿德勒心理学所说,人与人之间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当遭遇育儿分歧时,我们彼此说服对方的过程就是在干涉别人的课题。我们都想改变对方,却不知每个人都是固执的。
心心想玩胶带,我同意但爸爸不同意,那就是他们之间的课题,不如交给他们解决。当我们在一边以不干涉的态度表达着尊重与支持的时候,家人也会与孩子好好商量出他们之间的解决方案。
有人要问了,假设是我不让孩子玩,但家人并不以这样尊重的方式对待我,那怎么办呢?其实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也不能指望着别人先做出退让或改变。我们能决定的只有自己的言行,当我们总是这样去尊重和理解家人的观点,不加评判,久而久之,尝到“甜头”的他们也会慢慢看到我们的立场。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很多:他能学会对不同意见、想法表达尊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也知道凡事要靠自己去主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