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中还写到了昆明的野生菌。
雨季的时候菌子就长出来了,人们忙着背上背篓上山采菌子,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见的野生菌有牛肝菌、青头菌。牛肝菌色如牛肝,可以炒着吃,炒的时候要加大量薄的蒜片,否则吃了会头晕,价格比较便宜。而青头菌稍贵,它的正面带苍绿色,可烩可炒,炒时要放盐。
最名贵的菌是鸡㙡,这种菌长的地方很奇怪,专长在白蚁窝上。鸡㙡菌菌盖小而菌把粗长。吃的主要是形似鸡大腿的菌把,被称为菌中之王,味道有点像鸡肉。
菌子里面味道最深刻、样子最难看的是干巴菌,它的形状像一个被踩破的马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乱七八糟,中间还夹杂了许多松毛、草茎,择起来很费事。洗干净以后和猪肉、青椒一起炒,吃起来有火腿的香味儿,中间还夹杂着其他各种香味儿,晾干的干巴菌加辣椒同腌可以久藏。
样子最好看的是鸡油菌,个个正圆,银元大小,嫩黄色,据说不好吃,中看不中吃。很奇怪,有的时候样子好看的味道反而一般,难看的却味道鲜美。
我曾经听昆明当地的一个厨师说过,每种菌子都有不同的做法,有些野生菌只有专门的餐馆才敢烹饪,云南每年都会有人因为吃野生菌而中毒的。
我还专门去网上搜集了一下这方面的数据,仅2020年,云南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有12人死亡。可是云南人一年一次的夏天最盼的就是吃菌了。人们贪恋它的美味,根本不在乎有中毒的风险。就像日本人明知道吃河豚有可能会中毒,还是会忍不住去吃一样。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吃过,也因此而错过了品尝山珍的机会。
记得小时候雨水多的春夏季节,门前屋后的大树干上会长出黑木耳,等它长得多了,奶奶会把它摘下来,用辣椒炒了给我们吃,爽脆可口,这是我人生中吃得最多的一种菌类,虽然它极其普通平常,但是每当吃到它就会想起我的奶奶。
除了云南的野生菌,汪曾祺先生还写到了柳蘑,各种口蘑,以及湖南不知名的菌制作的菌油。光是菌的种类就千奇百怪,而且做法各异,每个地方的吃法也不一样。
读后不禁感叹:汪曾祺先生是真正的生活家。
#笑薇读书营# #笑薇书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