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屈万荣
酒杯
又到了周末,应该适当的放松一下,让我们接着来品酒,上一篇介绍了酒瓶,这次来谈谈杯子。老规矩,先来一张图片。
喝葡萄酒一般使用高脚杯,特别是红葡萄酒,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避免手的温度对酒的口感造成影响。但实际上高脚杯的种类特别多,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杯子,当然喝法也大不相同。虽然用错了杯子酒照样可以喝,但是效果会略差。例如你买了一瓶很不错的红酒,但是用错了杯子,那么钱也就白花了。因为很多酒的品质和口感只差一点点,但是价格可能差出去两三倍。酿酒的人会觉得你糟蹋了他们精心酿制的美酒。而且用错杯子也显得没文化,就好比上身穿了西装,下面却配条运动裤,当然你就是为了要吸引眼球,这个另说。
红葡萄酒酒杯
常用的是一种 “肚子” 比较大,上面稍微收口的那种酒杯,因为它的形状像郁金香花苞,所以也称大郁金香型。
喝红酒时,需要等它的味道蒸出来,一边闻,一边喝。因此,酒杯的容积要大,这样便于它挥发。有时候为了帮助它挥发,手要不断地转动杯子。杯口略微收小,是为了防止转动杯子时酒洒出来。此外,还有一种喝红酒的杯子容积也很大,但是杯口处是直的,这是为了方便酒的味道慢慢挥发。
红酒在饮用之前,需要醒一段时间,主要是让它升到合适的温度(一般10~20度),酒的醇香开始挥发,同时让它和空气接触,有一点点氧化,这时酒的层次感才能慢慢品味出来。
喝红酒时,一般主人会倒一小口尝尝,得到主人认可,觉得酒醒的差不多了,才会给每个人倒上。
红酒一般每次倒上4~6盎司(1盎司 = 28.350g),大约为120~180毫升,占到杯子容积的一小半到一半。喝的时候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喝,绝不能一口“干了”。喝之前,先要摇一摇,看看红酒在杯子上留下的印迹(挂杯),好的酒在杯子上留下的痕迹像是油状的,比较厚实,差的酒留下的水状的。
接下来,要享受它的味道了,可以将酒杯45度角端起,放到鼻子前轻轻闻一闻,在体会完酒香之后,轻轻嘬一口,体会一下味道,然后不大不小地喝上一口,在口中体会它里面复杂的味道,之后再喝下去。
喝红酒时,一般配红肉,牛肉居多,这也很好记,红酒配红肉,因为红肉中脂肪较多,尤其是烤的肉,油脂更是渗了出来。红酒是酸性的,而且酸度还不低(一般PH值在3~4之间),里面含有醋酸(乙醇),醋酸和油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是我们美食天然的香味来源。
白葡萄酒酒杯
喝白葡萄酒的用杯,一般用容积较小的杯子,满杯也就装4~6盎司。杯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抛物线形的。
另一种是比较细小一点的郁金香形。
白葡萄酒用小杯的原因是需要低温品尝,一般温度在0~10度,不能超过10度,有时候在夏天甚至可以喝零度以下的白葡萄酒。
因此,如果杯子太大,每次倒的太多,还没有喝完,温度就上去了,味道就不好了。每次倒白葡萄酒不能超过2盎司,喝完了再加。白葡萄酒喝的是清冽甘美的感觉,这种醇美和红酒的丰富大不相同,因此喝的时候不要乱晃杯子,轻轻端起来喝一口,再把杯子放到一旁就可以了。
白葡萄酒在喝的时候先要冷却,一般在小冰桶里先放上20分钟,或者在冰箱保鲜区放上半个小时。如果一瓶酒一次没有倒完,要放回到小冰桶里。
喝白葡萄酒时,一般配海鲜或者禽类的白肉,这也好记,白酒配白肉。为什么吃海鲜和喝白肉时要配白葡萄酒,而不是红葡萄酒呢?因为红酒的味道太重,掩盖了白肉的鲜味,而白葡萄酒清冽的味道正好给白肉点缀一下。
香槟酒酒杯(特殊的白葡萄酒)
香槟酒作为一种特殊的白葡萄酒,喝起来要用特殊的杯子。一般有两种喝香槟酒的杯子。
一种是非常细长、开口很小的杯子。
一种是非常扁平的大开口杯子。
为什么会有两种非常极端的杯子呢?因为香槟酒里有气泡,用细长杯子的原因是让气泡不要一下子喷出来,一边喝一边体会,在坐下来吃正餐的时候,要用这种杯子。而扁平敞口的杯子目的正好相反,反而要让气泡冒出来,增加轻松喜庆的气氛。因此在站立酒会上,或者正式宴会开场前的接待时间,大家有时先喝一点香槟暖暖场,会用到扁平的酒杯。很多电影场景里面,在招待会上,用这种扁平香槟杯层层摞起来,从上往下倒酒,也是为了烘托气氛。
上酒次序
讲完酒杯,接着说说上酒次序,一般法国正餐有四道酒,次序是由浅到深,由淡到浓。先上的是香槟,一般度数只有12~13度,大家喝着聊聊天,吃点开胃菜。第二道是白葡萄酒,配凉菜,凉菜一般是海鲜、蔬菜、禽类等等。等到正餐主菜上来时,一般配以红酒。
法国波尔多红酒的度数一般是13.5度,罗纳河谷的一般在15度左右,美国的赤霞珠或者波尔多混酒会在14~15度左右,它们配牛排、羊排等烤制的肉类非常合适。最后吃完甜点时,配以甜点酒,比如葡萄牙的波特酒,加拿大冰酒,法国、西班牙或者美国的甜点酒等等。个别大餐因为菜的道数非常多,会配以五种,极个别时候甚至有六种以上的酒(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因为太多种不同的酒喝下来,一般会喝醉)。如果配以两种红酒的话,一般则先上淡的,再上浓的。
好啦,聊完了酒瓶和酒杯,要是路过葡萄酒专卖店的话,不妨进去看看。
本文素材来自吴军的《硅谷来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并订阅得到app中的《硅谷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