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遛弯,去二环路边上的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读者》杂志,然后踱步到家附近的便利店买了瓶水,坐到靠窗的位置开始翻阅。
从九十年代起,我就喜欢上了《读者》,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名家之作,一篇篇深刻的故事和一行行至真至美的文字,陪伴我走过了整个大学时光。
毕业后出国留学,我只能暂别这位密友,去拥抱另一种文化和文字。在海外的生活中,我的中文只能维持在最少量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就是在网上看看国内新闻以及与中国朋友们聊天解闷之用。
多年以后,我终于回到北京,重新开始用母语工作和生活,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已经严重退化,表达一些事物时头脑中先蹦出的竟是一组组外文。而且与祖国相隔甚久, 很多新的概念与思想潮流明显跟不上了。
于是,我主动找回了老朋友—《读者》杂志,让自己再次沉浸在久违的书香中,重启被阻滞生锈的语言系统。
虽久未谋面,但亲切依旧。习惯上,我总是先将《读者》的卷首语仔细品味一番,然后翻页、看一遍杂志目录,在众多美文中筛选出优先阅读的文章,继而再逐一享用。
对比九十年代的杂志,新时代下的《读者》其封面颜值更高,尤其近几期都是引入注目的大红色基调,内配插图也更加时尚、文艺和清新,内容上更是古韵新词相兼顾,可读性依然颇高。这位与时俱进的朋友从没让我失望过,当年与其朝夕相处,如今更加难舍难分。
时代更替,人们已经习惯足不出户地在线阅读,于是,报摊上一本本曾经那么熟悉的老牌杂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幸好这本能召唤我青春的杂志依然还在。
与《读者》再续前缘,每期必买,贴身携带。无论是在地铁上,在咖啡厅,还是在便利店,随时翻看几页,体会生活的美好。这是一种文青的情结,更是一种来自内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