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目惊心的弑父杀母案
随着北大杀母学子吴谢宇的落网,弑父杀母案又成为新的社会热点。盘点2018年,媒体公开发布的就有3起同类案件。
然而在反思这种现象时,我们总是从父母身上、从教育的角度去寻找原因,说什么爱和陪伴的缺失,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对,网络和媒体对暴力游戏的宣扬等等。
但是,一种个别的行为演化成一种社会现象,难道仅仅就只这些表层的现象和原因吗?!
反思一种社会现象,应该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去探求和反省!
二、传承的断裂,两代人缺失传统道德伦理教育
文革的出现,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60年及以后出生的两代人,都因此失去接受传统道德伦理教育的机会。很多基本的道德观念,现在已成为罕见的美德,所以我们的社会出现了“碰瓷”专业户、“小三”不以为耻、遗弃老人等现象,致于一言不合拔刀相向、报复社会伤害无辜、殴打公交司机致车毁人亡等极端现象也缕见不鲜。
这些60后、70后和80后,正是这些杀人少年的父辈和祖父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传统道德伦理不同程度的蔑视和破坏,影响深远,而逆伦惨案的出现正是道德伦理崩塌的极端表现。
三、缺失的教育:怎样为人父母?
当今中国,教育培训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然而,对父母的教育——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父母?却教育缺失。
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让父母无暇顾及子女心理需求;网络力量的兴起,暴力美学流行,占领了青少年思想领地;西方的平等和快乐教育的理念与高考的现实压力,让父母进退失据;而传统道德伦理教育的缺失,让父母权威丧尽。
这一代的父母,即不能像祖辈那样,用传统的道德伦理约束孩子的行为,又不能真正让平等和快乐教育理念,成为达成孩子高考梦想的有效途径。于是,孩子与父母一齐坠入深渊,在现实与理想中拼命挣扎。
这种令人窒息和绝望的心理感受,相信是每个经历过高考的孩子和父母的共同体验。
四、父母需要什么的教育?
一是家风的树立和家教传承。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解决方式就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种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使劳动与学习成为树立家风,传承家教的重要手段。劳动形成美德,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不慕虚荣等;学习提升修养,增长见识和才干。
二是重塑父母权威。孩子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模仿父母的过程。有权威的父母,孩子才能信赖和尊重父母所说,主动听从父母的教导。传统道德伦理教育以孝为核心,提倡“百善孝为先”,“顺者为孝”,有利于父母权威的重新树立。父母权威树立的前提,是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父母身上的良好品德和言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自行领悟,并身体力行。
三是承认个体差异。望子成龙心切是这些人伦惨案的诱因。我们的很多名言警句,都传导一个观念,“智商大家都一样,勤奋最重要”,但真相往往掩盖。如我们学习爱迪生的名言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爱迪生这句话还有“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些以勤奋为主导的励志名言,使中国的父母认为只要勤奋,自己的孩子就能成功。但现实是,这个世界是平凡人的世界。所以,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教孩子当一个快乐的平凡人才是父母应有的选择。另外,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才能因才施教,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将兴趣爱好的培养与职业选择相结合,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工作中的乐趣。这种快乐的持久性,让平凡的人生变成丰满而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