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定有这样的性情中人,宁可病死也不服苦药。至少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有这样“宁为玉碎”的英雄气概,而成人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人慢慢长大,就难免沾染些委曲求全的习气,明知是苦头却硬要吃,虽然也是为了吃小亏占大便宜,但总免不了有苟且偷生的嫌疑。
拿苦口良药做引子,是为了引出“忠言逆耳”的训诫。此言之流毒祸害,可以用惨烈二字来形容。
与良药苦口一样,忠言逆耳暗含忠言必然逆耳的谬论,被蒙蔽者于是就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抱负和行为。在中国古代,不少向封建统治者进言的人,只管自己所说是不是逆耳的忠言,甚至只管是不是逆言,而不管别人听不听得进去。以至于人头落地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儿。
所谓逆言,不管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说,都可能是恶意的。形式上的恶意已不必多言,一个“逆”字已经把令人不快的效果描述的干净彻底。内容上的恶则较为隐蔽。同样内容的话,一个人可能会说的温和委婉,另一个人却说的声色俱厉,后者的话里多出来的情绪内容,实际上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积淀下来的,与他此时此刻所说的事件和针对的人物无关。
如果他把这样的“积怨”找件小事情,以“忠言逆耳”的名义对封建君主发泄,这样的行为就有一个现成的名字,叫做“找死”。
逆耳之言之所以不太被人听得进去,除了它可能暗含恶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面对逆言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攻击,任何人都有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倾向,保护的方式就是让这些逆言全不入耳。而温和的语言则不会激活人的保护本能,所以能够更好的渗透到他人心中。并产生所希望的影响。
“逆言”,其本质是对他人实施情感上的殴打,这比肉体上的殴打更恶劣。
如果一定要给“忠言逆耳”找个反义词,想来想去应该是“重话轻说”比较好。能够把重话清说,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智慧。傻瓜大脑结构简单,无法对语言进行温和化的加工,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逆耳。而且,聪明的人都知道,温和的建议比恶言恶语更容易被人接受,使用明知道没有什么效果的方法,就像用筷子舀汤一样,也是智力至少在80分以下的表现。
二是勤快。懒人,一懒百懒,不愿意费劲去多想,想什么就说什么要省事得多。
一个人的人际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语言制造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以逆言处世为人,他的人际关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人如果总能重话轻说,那就意味着他时刻在呵护他人,作为回报,他也会得到很多温暖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