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年,我和一位朋友相约爬山。
由于从小在山区长大,我对爬山这事并不热衷。这种又累又难熬,且没多大回报的事,做来真是自己折腾自已。
但那次要爬的是一座我从未企及的高山,山顶有我从未见过的风景。于是我跟着去了。
上山前,虽不自信,但斗志昂扬。而现实却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一路爬着屡次想放弃。
反观朋友,似是全然没感觉到坚持的巨大阻力,只一路匀速向上。
我问,你怎么像是完全不觉得累啊!
朋友答道,我也累。不过,我知道自己爬山的速度,也了解这山的路况,爬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心中已有数。
所以,对于登顶这座山,我心里已作好相应的准备了。
我一时愣住,细细想了一想。是呢,知道了几点可以到山顶,路况如何,果然心中畏难之情绪灭了不少。
后来,我成功登上山顶,看到了蓝得纯粹的天空和海一样的高山草甸。
站在齐腰深的草甸中,极力向后弯腰直直看向天空,内心异常满足。
02
第一次完成一项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我开始反思。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其他挑战未知或者完成比较困难的事上去呢?
理论上,完全可行。如果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行动就只是顺理成章的过程,结果也能大致预期。
如此便会减少很多因盲目开始却无奈中止的半途而废。
这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两点:
一,预估阻力。
二,评估自我应对的能力。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多数的开头美好结局草草,都是因为过高估计自己能力,或过低估计了事情的阻力。
我们经常未做阻力评估,而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开始一件事,想着能走多远走多远。这种心态,是到不了终点的。
这样想时,其实心里已经埋下了一棵失败的种子。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
能完成是偶然,半途而废才是必然。
比如,很多人想写出阅读量过万的好文章,结果坚持写了一阵就没消息了;
很多人想学一门种乐器,结果买回来练不多久就再也不碰了;
很多人想成为手绘达人,结果看了几本书画了几张图,就把画笔扔角落了;
又或者,准备跑5km发朋友圈,结果3km不到就按了结束键;
准备一周看一本书,结果星期天过去了书才翻了前两章;
准备早起做晨型人,结果早起两天,生物钟又调回去了;
……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没有预估做这些事情将会遇到怎样的阻力,以及,以自己现在的状态能否应对这样的阻力。没心理准备,别急着开始。
例如写文章,如果每天写,必须要搜集素材,要准备主题,要组织文字,要有几段空余的时间……
要写出好文章,还得研究题目、结构、逻辑、语句……
同时,要衡量自己每天能完得成吗?如果要完成,自己的一天要怎么安排,才能保质保量而不是应付任务地完成这些事情呢?
如果这些都有了肯定的答案,心理准备算是做好了。
这时候再开始,一定会感觉到阻力小很多(当然不会是亳无阻力),因为掌控力增强了。
03
今年,我用这样的方法,坚持做到了几件事:学会自游泳、爬雪山、完成长途越野、独自旅行半个月、坚持写作、学习一种乐器……
经验是,需要短时间完成的事,开始前好好做心理建设;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完成的事,中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经常更新评估双方面的情况,才不致于弃之不顾。
所以,别再相信"重在体验"、"尝试最重要"那一套了!那只不过是弱者们给自己的台阶,相互搀扶下台罢了。
如果尝试了一百件事却没做成一件事,还安慰自己,我的生活真丰富,那可真没救了。
关上门,问问自己,真的不想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