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对自我的认知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个人能否正确洞察自己的能力与天赋,能否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能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他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为什么人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并不准确。
首先来认识一个心理学名词“自我映象”:即关于自己的心理图像,既包括客观的内容(他人可以观察到的,如身高、体重等),也包括主观内容(通过个人经验和对他人的评价的而形成的自我认知)。
我们知道了自我评价具有客观与主观原因。但自我映象与实际能力的相关性如何呢?这本书里介绍自我映象与实际表现并无紧密的相关性。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考试,在考试结束后让我们去评估自己的考试结果,往往自以为考的很好的学生,实际的分数并不高。也就是说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认知与实际表现并无紧密相关性。
那些自视智力、人缘及能力不同凡响的人,果真比其他人更加睿智、善于交际和成功吗?那些不看好自己个人能力的人,真的比其他人更愚蠢和不受待了吗?答案是否定了的,因为自我的评价跟实际表现并没有很高的相关性,甚至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远比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更接近客观事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认知与元认知。进行认知活动(做出回应)所需的技能,恰好是进行元认知活动(评价回应)所需的技能。也就是说你做一件事需要的技能,也是你评价自己行为结果的技能,如果你的能力本身就不足,那你的评价就是不对的。比如:医生给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前提是其熟悉各种疾病的症状,但是人都有自己某项知识学不到的地方,或者判断遗漏的地方,这就属于医生本身能力的不足,他给病人诊断就可能出现偏差,但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偏差,(因为他相信自己对病症的了解是全面的并没有感觉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他坚信了他对病人病症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他的诊断并不对。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所以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是错的呢,因为你无知,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单纯以为自己知道的片面就是全面。人只有具备能力时才能轻易地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去克服这种情况吗?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是指在特定领域表现欠佳,如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而不是指其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均显得迟钝。相反,在某个领域一窍不通的人,很可能在另一个领域却游刃有余。
而且能力不足并不是不可能改变的,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缺乏经验、年轻或欠缺适当的训练。能力不足者经过适当的教育和练习后,便能具备相关的能力。
再次,学习补充自己的元认知。我们拥有的知识远比我们以为的更有限。虽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远比我们想象中困难,但是我们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断的补充自己的元认知,当自己能力提升之后,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我映像与实际能力的相关性相接近。
知道了越无知的人越自信,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去下结论。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时刻反省自己,以想着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克服自以为是的心理,扎实的去学习,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