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上学时,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作业本忘记了,就是把笔忘记了,总是没带全过。晚上睡觉前磨磨蹭蹭,就是不睡觉。放学回家后,也不写作业,催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就是一拖再拖,真是让人头疼。通常我们使用最多的方法可能是唠叨、催促或者代替孩子做,有的时候急了直接吼孩子,或者是惩罚、奖励、威胁等,但发现效果也不是很好,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正面管教工具卡的第33个工具——日常惯例,帮助你解决长期以来让你头疼的问题。
如何和孩子一起制作日常惯例表呢?大家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制作:
1、选择一个生活中让你头疼的事情。建议先从小的事情开始,比如,早晨起床、晚上睡觉、放学写作业等,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表。当孩子开始自律后,可以尝试和孩子把一天的日常管理制定出来。
2、和孩子一起对需要做的事情进行头脑风暴,列出这件事情的所有环节。以睡觉为例,睡觉前需要洗澡、刷牙、换衣服、讲事故、亲吻、互道晚安等。我们可以问孩子,从你准备睡觉到你躺倒床上,需要做哪几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孩子可能会说他不想刷牙,这时家长可以和善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恐怕这不是一个选择,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3、让孩子对所有的这些事情进行排序,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如果孩子排序过程中犯了错误也没关系,让他去体验,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4、拍下孩子做这些事情时的照片,贴在惯例表每一项的后面,或者邀请孩子按照顺序把这些事情画下来。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惯例表上加上完成每一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方便孩子估算从什么时间就要开始做这些事情,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5、将制作好的惯例表挂在家里醒目的地方。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参与的越多越好,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惯例表,而不是家长下命令而来的惯例表。只要孩子喜欢,他就会更乐意去遵守这个惯例表。在这件事情上,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控制,不要觉得这张惯例表怎么被孩子画的乱七八糟,一点都不好看。家长要记住,我们做惯例表的目的是让它有用,孩子喜欢怎么装饰就随他去吧。
日常惯例表制作完成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催促,不唠叨。惯例表做好之后,我们不要指望这个惯例表会被分毫不差地执行。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简单地问一句:“你的日常惯例表的下一项是什么?”用这种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执行他的惯例表。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告诉你答案,然后去做。
第二、花时间训练。在开始执行惯例表时,可能会有一些旧有的习惯会影响孩子,家长要尽量去配合孩子。家长要知道这个惯例表不单单是给孩子一个人做的,全家都要遵循惯例表的时间,否则孩子也不会重视这个惯例,最终,它就会变成一张贴在墙上的纸,谁也不去真正地执行它。比如,孩子说他准备晚上七点写作业,这个时间家里尽量不要去搞一些娱乐活动,当孩子做到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第三、适时的调整。当惯例表开始被执行后,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协商修改,直到找到你们认为最合适的安排。当惯例表被执行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变得不愿意执行,这时父母可以使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帮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或者激发他一些新的兴趣。比如,和孩子制作一个新的惯例表,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发展出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不要加入奖励。奖励会让孩子忘记了他为什么做惯例表,以及为什么要执行惯例表,而变成了他为了获得奖励才去做这样的事情,就会变得过于依赖外部的奖励。
制定日常惯例表,对于让孩子学习时间管理和生活管理的技能是一种很好的训练。父母一定要记得,日常惯例表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是一方强加于另一方,控制对方的工具。我们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权利,让他主宰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