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3日的第09版上,李建国的一篇文章《成一事莫留多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思。文章通过深入剖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问题的解决,更要注重避免留下遗憾。
文章指出,个别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甚至更多棘手的问题。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比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又急于求成,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影响了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这些顾此失彼的做法,虽然完成了某些方面的指标和任务,但留下的后遗症却难以弥补,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了好事实事的判断标准不仅要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有后遗症。这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工作方法和政绩观的一种深刻反思。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也曾指出,党员干部想干事创业是好的,但不能因此留下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有的可以弥补,但很多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留下将很难彻底解决,损害不可估量。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现象呢?文章给出了两个关键的解决方案。
首先,党员干部需要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讲究办事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决策前,要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毛泽东同志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也曾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只有把调查研究做实,搞清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做出符合实际、遵循规律的决策。
其次,党员干部需要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善于在经济社会发展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当前,各方面工作关联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党员干部在推动工作时,要想得深入、考虑周延,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观点去分析情况,才能防止系统目标碎片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长远眼光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对于长期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只有这样,才能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总之,《成一事莫留多憾》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党员干部工作方法和政绩观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次警醒和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这篇文章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以更加科学、更加务实、更加负责的态度去推动工作、服务群众,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