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幸福的孩子也是相似的,但不幸福的孩子可能有着我们无法想到的不幸。
热播剧《小欢喜》剧中,三家人的亲子关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多数家庭也会遇到的问题,但又不全是。
杨杨家,爸爸是个官员,因为工作一直都在外地办公,杨杨是在舅舅,姥姥姥爷家长大的。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小时候的杨杨还会不时的问舅舅:“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他们了!”
等到大一点,到了青春期,这些想念变成了“恨”、“冷漠”和“疏远”。
到了高三,爸爸妈妈回来了,想着重要的一年多陪陪孩子,可是面对面坐一起生发的是一种疏离感,尴尬的彼此都不知道怎么才能更好的相处。
英子的爸爸妈妈在她小学时候离了婚,爸爸离开了家的那天,英子从窗户看着爸爸拉着箱子走远的身影,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
从此以后妈妈把所有的关注都给了英子,吃穿住行,作业辅导补习兴趣,所有的一切都由妈妈做主。
尽心尽力的妈妈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爱”竟把英子逼成了“中度抑郁患者”差点跳河!
在医院里面对医生的诊疗,英子说自己每天都想哭,有过自杀的想法,有过自残的行为,严重失眠一个多月没睡过好觉。
妈妈不知道自己坚持的“这都是为了你好”的养育方式到底哪错了?
方一凡,又被叫“方猴儿”,调皮捣蛋,思路清奇,爱唱爱跳,只要不让学习,什么都好说。
可偏偏妈妈觉得,学习,考大学,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只要不好好学习,那就等着“拎耳朵”,“暴风掌”和“无影腿”吧!
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别人二十分钟做了套卷子,他二十分钟做了个美甲!
自从学霸表弟磊儿住进家里,妈妈更觉得“你得像人家好好学习”。
所以除了“动手式养育”,就是“作比较养育”了!
当然,剧情的最终走向都是圆满的,当亲子冲突被化解,亲子关系也变得和谐融洽了。孩子们上大学走了,三家父母坐在一起,潸然泪下,想孩子了。
生活中呢,如果我们和孩子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来的及,要怎么解决呢?
如果来不及,是不是后悔一辈子?
父母最大的事业是孩子,而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注定会越走越远的关系,当孩子伸展翅膀选择高飞,那些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又会是怎样的被想起?
会难过,悲伤,愧疚,还是内心满足,面带微笑……
如果还来得及,以下几点希望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能做到。
陪伴孩子长大,机会只有一次
不说留守儿童成年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有多高,就单是孩子成长来说,缺失的陪伴会让孩子慢慢的走进孤独的堡垒。
性格会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深深自卑,渴望得到所有的怜悯关爱,要么叛逆狂妄,天不怕地不怕,“反正我都这样了,看看还能怎么样!
剧中杨杨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缺失,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了,有再多的内心想法都不会主动说出来,宁愿把这些情感藏起来!
长大的机会只有一次,父母事后费劲心力的弥补,不如从开始就认真陪伴,让孩子在陪伴中有依靠,爱表达,健康快乐!
关注孩子,不是“关住”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所以不要想去束缚大海。
关注,需要用心观察,真正的体会。
《陪伴式成长》中说,我们之所以很难接受孩子本身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会把这个真实的孩子与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相比较。
英子在跳河那段中泣不成声对妈妈的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对我太好了,我觉得我不配当你的女儿,我配不上你心目中理想孩子的样子!”
如果妈妈能用心观察孩子在做喜欢的事的模样,就能体会到这件事带给孩子是多么大的快乐!
如果妈妈能用心观察到孩子被强迫意愿时流露出的伤心难过,就能体会到孩子的疼痛和压力!
关注孩子是尊重孩子的前提,当孩子觉得被尊重,才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能一起笑就不要“吼叫和打骂”
我们都承认棍棒教育带给孩子的是极大伤害,但也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多父母在面临孩子“淘气、不听话”时还是会选择这一方式。
因为教育的无力感让父母也有压力,茫然不知所措时,“打和骂”是最有效的。
但只是短期有效,长期有害!
打骂过后看似孩子是收敛了,听话了,其实孩子的内心正在筹备一场“暴风雨”,等到暗黑力量足够掀起时,想收都收不住了。
“听话”会让孩子离自我越来越远,而“不听话”才是孩子发展自己的必经之路。
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在他的《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回忆起自己的家庭说:
我的爸爸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要听话”这句话,我也从来没有对我的孩子说过“听过”这句话!
孩子可以不听话,父母也可以不打骂就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如果能一起笑,就不要打骂,童年世界需要笑声来激活孩子的勇气,父母的养育方式也需要笑声来帮助自我成长。
爱孩子,就从爱他本来的样子开始;成就孩子,就要从尊重他的身心发展开始。
生活不像演电视,“为了你好”并不是真的好,愿我们一切来得及,好好收藏那些快乐的时光印记!
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欢喜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