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先贤喜欢用演绎法来建立目标,它的特色是“由大二而小,由全而偏”。标准的演绎法,分为三段,两个前提,一个结论,合起来就是三段论证。
孔子制定”仁“ 为道德的理想人格,”仁者爱人“ ,孟子说:”恻隐之心就是仁“,墨子说:仁是爱人和爱自己的身体一样。韩非子说:仁就是心中欢欣愉快地爱别人。朱子说:使人和万物都能各得其所,各遂其生,就是仁。梁启超先生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蔡元培先生说:完成人格便是仁。胡适之先生说仁就是成人,“仁“ 成为人人所应该具有的理想。
孟子说”义“ 孔子在”仁“之外,又重视”礼“,他也把”知” 和 “仁” 并列,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他又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义,礼,智,信 之外又出现一些德目,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往昔的日子,只要遵循古礼,便是达成目标。
人的理想,依据演绎法,只要力行五伦,切实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于是社会有秩序,大家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个人理想,也就顺利达成。
现代社会,了不起加上“服从法律,善尽国民义务,注重环境卫生,加强环保意识”,至于从事什么行业,恪尽哪些责任。完成何等使命,好像不必计较,一切“尽人事以听天命”,便能够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