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我和文学之间的缘分,那要从小学三到六年级说起,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数学从来没及格过,其它科马马虎虎,就语文每次都70~80分,不知道为啥,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我喜欢语文,爱看故事,文字对我来说有种致命的吸引力。
青春懵懵懂懂,那时候比较火青春疼痛文学,比如:
独木舟《深海星星1和2》、《一粒红尘》
夏七夕《后来我们都哭了》
籽月《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这三人堪称是青春悲伤文学三大巨头,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乐小米《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烟罗《贝壳》、《繁花盛开的夏天》
饶雪漫《悲伤逆流成河》、《左耳》 还有火花小狮、微酸袅袅、莫峻 等,这些作者写出来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上映。
说到这,韩剧青春爱情三件套:失忆车祸癌症,国剧两件套:白马王子和灰姑娘,她们不写这个,她们写感情细腻真实文笔优美,虐到你体无完肤,结局要不是没在一起,就是死了。
像这种小说书,还不便宜,一本至少35~50元,我没有钱,买不起书,幸亏我有一个同桌,每次她去买完书坐我旁边看,我看到新封面就忍不住斜身探头一起看,但看不到完整内容也打扰她,我就只能在旁边忍耐地说:你看完一定要第一个借给我哦!同桌书看得很快,如果没说或者我一眨眼,书就不见了,还有许多人等着排队借书看呢。
老天爷,终于看上书了,一看上书,我就沉浸在里面,同学跟我说话,我都没听见,下课了,都出去玩了,我还在看,上课了,我偷偷把它夹在书里心惊胆战地看,午休了,我还在看,放学了,我都不着急回家还坐那看。
也许有的老师和家长就要说了,该学习的年纪你看这些干什么,不务正业,难怪成绩不好。
可是,小小年纪有心理疾病的我,在一片黑暗中,就只有我一个人,抑郁过,连呼吸都觉得累,想过不再呼吸,但是我每当看那些文字故事,是光亦是希望,还想要继续再看下来的心让我活着。
在这里,我想起了余华老师的话,关于“上香”“.我觉得也是一种上进吧,就想自己的命运里边是不是还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在前面等着我。所以一个人连上都不想上了,那可能是真的消极了。只要他还在上的话,证明他还有上进心。
那时没有什么好朋友,性格孤僻忧郁,因为家庭原因,我很少说话,脾气不好。后面同桌又买了杂志漫画查理九世,就这样我一直与它们为伴,每次一看完,脑子里有好多想法,那时候就在想我也一定要写个故事出来,经常在本子上摘抄写好词好句子,设计故事情节人物,把想法都写下来,记录身边的一切,从简单的心情、天气、场景等。
后面读到初二没读完转回老家重庆读职高又没读完,因为家庭原因和自己放弃了,16岁出了社会打工,一开始未成年,年龄小被查影响代价比较大,去哪里上班,老板都不要,没办法,只要给饭吃,再辛苦累我都接受,一个餐饮大排档老板,他敢用我,我感激极了,工作更卖力了,但有几个厨师晚上各种骚扰我,我很害怕,不久后就辞职了,经表哥介绍去了另外一家西餐,干了好几个月,经理看我年龄小就欺负,本来该涨工资不涨还克扣我工资。
各种发生的事,许多个不为人知的夜晚,我静静地写着日记,依然没交什么朋友,但我不孤独,有空就看书或者听书,我什么书都想去看,可是有的书太深奥了,我看不进去,于是我开始先选择我看得懂的进去看,比如三毛、余华、张嘉佳、海明威啊等。
其中最喜欢余华老师的作品,我听完《活着》,惊叹:卧槽 牛逼 怎么写得这么好!!!
评论者们说余华老师:把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又说这么大的年纪,还在写就不错了。(笑死我了)
一个人如果对生活和自己失去了希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爱你的人,也没有你爱的人,没有朋友亲人,那你要强迫你自己去多尝试体验,比如读书、写作、跑步、养花草、种蔬果、爬山、做饭、钓鱼、泡茶、打坐寺庙、养狗猫、旅游、画画等,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久而久之万一真的喜欢上了呢,那样的话就有了希望,有了活着的乐趣,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意义是你自己给的。
有人说看一本书可以跨越时代、国籍、种族、性别,跟一个人交流。总而言之,多亏了文学,丰富了我的思想,感谢文学的存在。
齐帆齐写作25营期第一篇总文数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