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的困难可能源于“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意识匮乏”。前者是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太强,而后者是理性的我思能力太弱。这两者都令到人们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
问:5月4日青年节,我们聊到了青年人应具备“思辨、宽容、自律”的品质。自那以后,我们就聚焦在“思辨”这方面,聊了聊历史上一些伟大思想家的“思辨法”和一些著名的“思辨”命题;聊了聊形式逻辑上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以及论证和反驳的方法;聊了一些思维误区,以及应对这些思维误区的一些方法。
现在我们正聊一些与人的认知有关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效应。我们已经聊了在记忆信息抽取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目标词在同一范畴或类别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的“范畴效应”;聊了“莫扎特效应”,懂得欣赏古典音乐,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智力水平;聊了“空白效应”,我们要给大脑留一片思考的空间,以便可以生成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更加系统化的内容;我们聊了“霍布森选择效应”,我们应该要以一种多元的视角.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探索实践的行动,来力图避免会扼杀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没有选择的选择的“霍布森选择效应”;聊了“暗示效应”,父母要学会和采用一些比较“艺术”的“暗示”方式去引导孩子;聊了聊儿童的“泛灵论”现象,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或者儿童将其它生物也看作是与人一样具有同样的属性;聊了聊“巴纳姆效应”,与其相信星座或生肖,不如相信“我思”!以及警惕那些听起来美好、悦耳,实则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空泛的词语的诱惑,不要成为“每分钟都有一个人上当受骗”中的一员;聊了聊“改宗效应”,在一个平等的理性的讨论和辩论的氛围和环境下,无论是改变对方的观念,或者是接受对方的观点,都会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有帮助;聊了“投射效应”,一般人都会有怼别人的毛病,但千万不要成为一种病态,过度、过敏、过激地怼人。
今天,我们聊聊“苏东坡效应”:中国古代有则笑话:一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却困惑不解起来:"我在哪里呢?"
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效应”涉及到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概念,你能介绍一下吗?
答:苏东坡效应”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困难和偏差的心理现象。它来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意味着人们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己,就像身处在庐山之中,却无法真正了解庐山的真实面貌。
在心理学中,自我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意识和认知,包括自我身份、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方面。自我意识则是指人们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识和感知。
“苏东坡效应”暗示了人们对自我认识的困难性。由于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情感的直接参与,很容易出现主观偏见和自我评价的扭曲。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和自我形象所影响,难以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特点、优点和缺点。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涉及到人们对自己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认同的需求,以及外界对个体的评价和期待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看作是自己期望成为的样子或者是社会认同的样子,而忽视了真实的自我特点。
理解“苏东坡效应”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并促使我们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避免偏见和扭曲的自我评价。这样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优点和局限。
问:你能介绍一下“自我”和“自我意识”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吗?
答:当谈到“自我”和“自我意识”时,它们通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对于自己的意识和认知。虽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关联,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强调的方面。
“自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于自身身份、特征和经验的意识。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个体的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自我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构建,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它是个体对自身的主观体验和认知,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整体认识。
“自我意识”则更加强调个体对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意识和感知。它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包括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和行为的觉察。自我意识是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存在,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它关注个体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外部行为的觉察,是对自我存在的主观认知。
可以说,“自我”是一个更宽泛和包容性的概念,而“自我意识”则更加专注于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意识和感知。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人的心理发展和个体认知的研究,这两个概念都是重要的。
问:其实,“苏东坡效应”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由苏格拉底提出来了。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至今仍是一个难题。想要认识自己,咋就这么难呢?
答:确实,“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命题,由苏格拉底提出后一直备受关注。虽然这个问题历经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但它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未改变。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认识自己如此困难。首先,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动机和行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广阔而深沉的,由各种因素和经历所塑造。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变得复杂而困难。
其次,认识自己需要跳出主观的自我感知,以客观、全面和深入的方式观察和反思自己。然而,我们常常受到自身的偏见、盲点和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局限性使得我们容易陷入自我错觉和自我合理化。
此外,认识自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思考、反省和体验。我们的个人特质和意识形态可能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不断变化的性质增加了认识自己的复杂性。
最后,社会和文化环境也会对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影响。社会角色、社会期望、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可能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自我观念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虽然认识自己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但并非不可能实现。通过反思、自我观察、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逐步深入了解自己。这需要耐心、坦诚和开放的态度,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接纳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自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发展个人潜力,并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问:我来补充一下,“认识你自己”的困难也可能源于“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意识匮乏”。前者是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太强,而后者是理性的我思能力太弱。这两者都令到人们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
答:你提到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意识匮乏"是认识自己困难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我中心主义"指的是个人过度关注自身,将自己置于中心地位,以自我为标准衡量一切。这种倾向使人们难以客观地看待自己,容易陷入自我偏见和自我放大,忽视他人的观点和经验。自我中心主义可能导致主观性的扭曲和局限性,阻碍了对自己的全面认知。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匮乏"指的是对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缺乏深入的觉察和反思。这可能是由于对内在世界的关注不足、缺乏自省的时间和机会,或者缺乏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技巧。自我意识的匮乏使得人们难以意识到自身的内在动机、价值观和潜在能力,从而影响了对自己的深入认知。
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意识匮乏的关键是培养客观性和自我觉察。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倾听他人的观点和反馈:积极倾听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馈,包括批评和建议。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盲点和局限性。
反思和自省: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定期反思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思考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寻找自己的强项和发展的方向。
寻求多样性的经验: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和经历,扩宽自己的视野和体验。多样性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学习和成长: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提高自我意识和理解力。
通过培养客观性和自我觉察,我们可以逐渐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意识匮乏,实现更准确、全面和深入的自我认知。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并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取得进步。
问:你提的四条建议都非常好,除了第一条,许多人会碍于面子比较难做到外,其它三条,只要有心,都可以去实践来提高“思我”的素质和能力。
答:确实,面子和自我保护意识可能会成为人们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障碍。但克服这些障碍并与他人开放地交流和反思是发展自我认知的重要一步。虽然这可能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努力,但它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对于面子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克服:
培养谦逊的态度:谦虚和谦逊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接受他人的反馈和意见,而不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攻击或批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提升的空间,接受反馈是成长的机会。
基于事实和逻辑: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反馈时,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进行讨论,而不是过于情绪化或攻击性。这样可以建立积极的对话环境,避免伤害他人或受到伤害。
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完全同意,但试着理解他们的立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寻求建设性的反馈:积极寻求那些提供建设性反馈和意见的人。与那些真正关心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人进行交流,并且愿意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自我认知的价值和重要性。通过克服面子问题并与他人进行开放的反思和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成长的机会,并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将对个人的学习、职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