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职场竞技场,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周遭的对手清一色是出自顶尖学府的硕士研究生。而转至婚恋的舞台,情形迥异,大专本科学历似乎成了常态,研究生已然是择偶市场的佼佼者。这不禁让人深思,我们是否都置身于各自的“认知茧房”之中?
“认知茧房”犹如一个无形的屏障,让我们只看到水平面上的相似,而忽视了垂直方向的差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日益单一,周遭之人亦日趋同质,进而错将这份狭隘的同质性当作世界的全部。长此以往,对外界的理解变得片面,形成认知的壁垒。社会科学研究反复告诫我们,仅凭“我朋友”、“我同学”等个案来推断社会本质,缺乏数据支撑与严谨调研,是需谨慎对待的。揭示社会真相,需依赖深入的田野调查、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而非简单的个体经验。
我初次意识到自己身处于这样的认知茧房,是在大学生涯的开启。高中时,我的世界似乎只有独生子女的同学与朋友。大学的多元化,让我首次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城乡各异的同学,这才意识到非独生家庭的普遍。官方数据显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占比不足60%,农村更低至15.36%,而京沪深的比例更是西部地区的数倍之多。然而,在我生长的环境中,这些数据显得遥远而陌生。
受家庭背景与学历背景的影响,我周围不乏高学历人士,研究生学位仿佛成了常态。在这个小圈层里,硕士头衔不再令人称奇,反倒是其他指标,如初始学历、学校排名、留学经历等,成为新的攀比焦点,催生了无尽的压力。一次初中同学聚会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在家乡工作的旧友,兴奋地展示他的在职硕士学历,尽管那所学校在排名上并不出众。现场的尴尬显而易见,因为他不知道在座许多人拥有更耀眼的学历背景。这次事件让我意识到,我们已不在同一跑道,他所处的环境,那份学历足以令他自豪,也确实反映了他在当地的努力与文化追求。他的经济条件良好,作为橱柜生意的小老板,硕士学历在他那里是份荣耀,是他不同于他人的一种标志。这正是认知茧房对我们思维的限制,不论是物质的匮乏还是丰富,都会在无形中框定我们的认知边界。
进一步说,即使处于相同社会阶层,对于不同职业的认知也受限于偏见与固定的思维模式。例如,对基层公务员、警察、医生的看法。中国社会的广阔性意味着在二线至五线城市乃至乡村,不同的地域、职业划分出众多认知的茧房。北上广深的中产与四线城市的中产,沿海农村与内陆农村,体制内与个体经营者,顶尖大学教师与普通大学教师,他们眼中的世界大相径庭。我的几位海外归来的博士朋友选择在成都、昆明、惠州等宜居城市定居,或许是对生活有了更成熟的认识。我曾参与的研究让我更深刻理解到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对个体的深远影响,实地考察也让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多样面貌。
我们不应仅着眼于北上广深的激烈竞争,认为研究生学位已泛滥。确切地说,这仅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域的局部现象,而非全局。中国不乏优秀的双非高校,它们在地方就业市场上表现抢眼,拥有A类学科,如东北电力、长春理工等,它们在当地备受青睐。我们不应轻视这些学校及其毕业生的贡献。
生活在茧房中的我们,虽难以彻底打破界限,但至少能努力增进相互理解。通过接触不同圈层,我们能拓宽视野,理解社会的多元性。我乐于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习,体验不同于我的生活。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现实,让我明白,每个人的成功路径不尽相同,我们不应被茧房所限,而应努力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关注底层,推进教育公平,理解社会的复杂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走出认知的茧房,让心灵的触角延伸,体验更加多彩的生活,这便是成长与理解的真谛。
文章参考:www.jinlijiajiao.com/sz-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