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纪的原因,开始喜欢回忆过去了。年关已至,就来说说年味儿吧。
儿时关于年味儿的记忆是父母给的新衣服和压岁钱。当时家里并不宽裕,每年一套新衣服就是最最好的礼物,压岁钱大多是平日里自己的劳动父母给记的账,然后再适当添点儿凑个整。不超过10块钱,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已是巨资。因为知道来之不易,总会小心翼翼地交给父母保管,然后等开学时作为学费的一部分。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年初一,穿上新衣服,一手2毛钱的火柴,一手5毛钱一串100头的鞭炮,约上小伙伴,到属于我们的“景点”去撒欢。把鞭炮一个一个拆开来,用各种方式让它爆,每响一次,就有一次的快乐。没错,那时候,5毛钱就可以买到100次快乐。简单至极,却快乐翻倍。
长大以后,年前几天的忙碌记忆犹深。收收洗洗、打扫卫生、给大门换新衣—刷漆、备年货……虽然稍显疲惫,但仪式感总是要有的。除夕当天,贴春联、备年夜饭就成了我的主活儿。现在想来,父母好像总有忙不完的农活,尤其姐姐出嫁以后,我一个人包干了这些事。那几年总是忙到最后没了吃饭的力气。好在还可以借着春晚的乐呵气氛来消减疲惫。
婚后,年味儿就成了陪伴,陪父母,陪孩子。同样是新衣服和压岁钱。不同的是我给父母和孩子准备的新衣服和压岁钱。有点儿小遗憾的是,我和先生是不嫁不娶两边在的关系,只能轮流过年,即今年在我父母这边过,明年就在公公婆婆家那边过,不能同时陪伴两边的父母吃年夜饭。其实我们两家相隔也就10公里路,完全可以合过,但由于两边老人各有各的习俗,建议过几次都没能实现合过的愿望。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儿时的年味儿是从年初一开始的,那长大后的年味儿忙碌于除夕之前一周,婚后的年味儿则陪伴于岁末年初。无论何时的年味儿,都有美好的记忆。就像此刻,抬头看看桌上的饵块儿和杆上的腊肉,一股浓浓的年味儿又扑鼻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