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经历了成公十六年(前575)两次有惊无险的出征,以及年末争取晋国释放季孙的努力,再加上放逐叔孙侨如的风波之后,成公十七年(前574)鲁国继续被卷入晋、楚争霸这台巨大而无休止的战争机器之中,连续在夏、冬两季被晋国征调参与伐郑,却完全没能迫降郑国。
郑、楚双方为了保护从各自获得的既得战略利益,在这一年也纷纷加大筹码,完全不为“鄢陵之战”造成暂时的劣势所动摇:
……夏五月,郑大子髡顽、侯獳为质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郑……(左传.成公十七年)
此坚持最终等来了晋国在当年末发生了国君与诸卿之间相互攻杀的“车辕之难”,直到悼公即位后才稳定下来,为郑国赢得了一两年喘息之机。而鲁国在两年之内四次动员,频繁出战,其人力、物力承受了巨大负担。子叔声伯在四次伐郑中三次出马,特别是其为营救季孙行父而赴晋积极奔走,在驱逐叔孙侨如后又承担起左军统帅的职责。频繁的奔波估计给子叔声伯精神上带来巨大压力,且身心也受到不小的摧残,此从其行军途中的梦境可以见一斑: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左传.成公十七年)
古人在下葬时含玉,所以声伯在梦到食“琼瑰”后预感自己即将死去,结果在第四次伐郑归途中去世。去世后刚刚接替流亡的兄长成为卿的叔孙豹登位司空,而排在其身后的臧孙纥则成为司寇,此变化奠定了未来二十几年间鲁国政坛的基本格局:
首先关于公孙婴齐(子叔声伯)去世时的年龄,这里暂时无法用其迎娶时间推演:
……声伯如莒,逆也……(左传.成公八年)
就是说在前583年公孙婴齐曾经亲自到莒国迎娶过一位女子。如果其在这一年是成人之后十七岁的初婚,则其应该出生于鲁宣公十年(前599)。不过此前公孙婴齐最早于宣公十八年(前591)驱逐公孙归父之后当年越过大行人仲孙蔑登入卿位,并于两年后(前589)的“鞌之战”中就已经作为左军佐参战了,如果他出生于宣公十年,则入卿时才九岁,佐军参战时候才十一岁,未免太年轻了。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由于公孙婴齐出生之后不久,其生母就因为被宣公夫人穆姜歧视而出走齐国,因此声伯出世必定出生在穆姜在出嫁到鲁国(前608)之后几年内,也即公孙婴齐最晚出生在宣公三年(前606),这样其初次入卿的当年恰好刚刚十六岁成年,则其最终于成公十七年(前574)去世的时候虚岁三十三岁左右。
对于公孙婴齐而言,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鲁成公是其堂弟而非堂兄。首先看这个亲缘关系图:
如图所示,公衡、公子偃、公子鉏、鲁成公和公孙婴齐确实为同辈人。由于我们之前确定公孙婴齐在宣公十八年末(前591)已经成人并行“冠礼”,而成公直到其在位的第十四年(前577)才满十五岁娶齐姜为妻,那么声伯比成公大约年长十四岁左右,此为宣公嫡妻穆姜生子过晚所致。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子叔声伯去世后叔孙豹和臧孙纥各登一位,空出了大行人一职的归属。按照笔者的分析,接任者为公孙婴齐(子叔声伯)之子叔老(子叔齐子)。从年龄上来看如果公孙婴齐于十七岁时候娶妻生子,那么其子叔老最早于前589年也就是“鞌之战”当年出生,到其父声伯去世当年刚好也够十六岁,可以行冠礼为卿了。
不过子叔齐子真正作为卿首次见诸《经》、《传》则是在襄公十四年(前559)春中原诸侯与吴人会面的“向之会”: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吴于向……(春秋.襄公十四年)
期间叔老作为季武子之佐参会。此距离笔者推测其入卿的时间(前574)晚了十五年,且从宣公十七年末至襄公十四年间鲁国多次涉外活动中都没有叔老出现的记载。则还有一种可能是公孙婴齐去世当年叔老仍然年幼无法入卿,而由另一人譬如成公另一个兄弟公子鉏入卿,待其去世后才由叔老接任。不过第二种猜测也缺乏直接证据,因此我们暂定宣公十七年末叔老就已经登卿成为大行人。
公孙婴齐和鲁成公这对堂兄弟的先后早逝给鲁国公室再次带来沉重打击,几乎掐灭了“文族”后来居上取代“桓族”的希望。好在由于公孙婴齐在“叔孙侨如之乱”中坚定地支持季文子并为其被释放积极奔走,出于报答季氏始终扶持子叔氏保留在诸卿之列,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春秋》和《左传》记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