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世界500强企业必备培训课程。


奥巴马、克林顿、普京、李开复、汤姆•彼得斯、肯•布兰佳、世界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一分钟经理》的肯•布兰佳、世界第一潜能专家安东尼•罗宾、《纽约时报》《福布斯》《财富》《商业周刊》《经济学人》《哈佛商业评论》鼎力推荐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人们特别是管理者和领导带来一场意义非凡的变革,对全世界学生的影响将在十年之内显现。


甚至当俄文版《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在莫斯科上市时,连总统普京也向俄罗斯公民大力推荐阅读这本书,他对媒体不无感慨地说,俄罗斯应该出现这样伟大的思想家。


据说这是卖了1亿册的图书,如果错过了,那真是遗憾。


一个穷困的农夫,有一天在他的鹅圈里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蛋。


开始他以为这是个恶作剧,正准备把金蛋扔掉的时候,他转念一想决定

拿去验证一下。


结果鹅蛋竟然是纯金的!


农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


第二天他越发怀疑,跑到鹅圈一看,还是和昨天一样。此后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去鹅圈拿金蛋。不久他就成了富翁,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贪婪又急躁,已无法满足于每天一个金蛋,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无法得到金蛋。而毁掉这一切的,正是农民自己。


这则寓言中蕴含了一个自然法则,即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


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什么是高效能,高效能在于平衡,在于产出和产能的平衡。


唯有在金蛋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


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了多收获几枚金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结果弄得精疲力尽,无法继续工作?


其实若能好好睡一觉,那么第二天就会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地迎接这一天的挑战。


再比如,你强迫别人按你的意志行事,结果却发现你们的关系变得空洞无物;


反过来,如果你能用时用心经营人际关系,就能赢得信任与合作,通过开诚布公的交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你是否遵从,它都会存在。


它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是习惯的基础。


为什么习惯这么重要呢?


从这本书中,我有一个新的认知。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你看,这跟我们平时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们平时总说要改变嘛,你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改变是一点点来的,急不得。


可是作者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必须要靠思维的转换。


有道理吗?


非常有道理。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要想有大的改变,你必须转换自己的思想,而习惯是思想的最终体现。


我们常说对一件事不重视,而重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态度或是行为,另一方面是认知,也就是思维定式或是惯性思维。


某个商店经理听到手下的售货员对一个女顾客说:“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了,未来一段时间看来也不会有。”经理听了,大吃一惊,就在那个顾客出门之前赶了过去说:“会有的,马上就有了!”但她只是投来古怪的一瞥,径直推门而去。


经理对售货员说道:“永远别对顾客说我们没有,如果当时没有,就说我们已经订了货,而且马上就会到。那么,她想要什么?”


售货员回答:“雨。”


这只是一个笑话,可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多少次,像那个经理一样想当然地做出推测?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观点各不相同。我们有不同的思维定式或参照系,就像我们赖以观察世界的眼镜。


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我们在条件限制之下所看到的世界。


我们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式或推测能力的局限,意识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己过去经验的影响,我们就越能直面自己的思维定式,用现实来检验它们、测试它们、必要时改变它们,而且心胸开阔,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回想一下通往你的工作场所或你家的不同路径。是否有些路径比其他的更复杂?是否有时其中一条比其他的更方便?为什么方便,为什么不方便?


你是否发现过一条你以前不知道的新路径?走不同路径的新鲜感如何?


如果你是一名妈妈的身份,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与孩子打交道的方式是什么,通常有哪几种呢?


你经常采用的是哪一种?你最希望的是哪一种?这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改变态度和行为来缩小吗?为什么?你可以尝试下去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经常听一些做了错事的人说,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其实指的也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而态度和行为则是外在的表现。

第二节:习惯的养成,除了方法,还需要什么?


在我们读过的书里,有过三本是讲习惯的,分别是:《21个教子习惯》、《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和《微习惯》。


有同学可能会说了,《微习惯》这本书讲的是习惯养成的策略,这本书里讲的习惯有什么不同的吗?


当然不同了。


这正是这本书在习惯这一点上的突破。


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的是“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你看,和我们经常理解的如何养成好习惯,是不是有一些不一样呢?





意愿,就是想要去做,这是习惯养成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从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开始学习。

此时,你可以做一个练习:花一分钟想想,你现在的情绪是怎样的?你的状态是饱满的吗?你的头脑是怎样工作的,它反应灵敏吗?


这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我意识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在不断演化中实现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和改善自己。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


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


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困境与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这期间他设想了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想象他从死亡营获释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自己从这段痛苦遭遇中学得的宝贵教训,告诉他们如何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


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了人性的这个基本原则,并用其绘成了一幅精准无误的地图,由此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我们经常做的也就是给孩子营造有利的外在积极性的环境,但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往往不够。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来学习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有当我们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模式时,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并最终也影响子女。


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我们就能改变现状。


你可以这样子做,不妨用30天的时间亲身实践积极主动的原则,看看成效如何。


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吹毛求疵;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在婚姻、家庭和工作中,都可以试行这个原则。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或文过饰非,犯了错误,就要诚心悔悟并从中吸取教训,致力于影响圈内的事情,从自我做起。


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别人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如果你一直认为问题“存在于外部”,那么请马上打住,因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问题。


如果能对选择的自由加以善用,那么假以时日,自由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反之就会越来越小,直到只能够“被动生存”,即按照他人——父母、同事和社会——的意志生活。


我们要对独立意志的天赋善加利用,对自己的效能和幸福负责,对身边的环境负责,这是后面每一个习惯的基础。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来简单做个小结;


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叉点。知识是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愿是动力——想做。


知识、技能和意愿三者必须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习惯。


请列出你的两个习惯,一个好习惯,一个坏习惯。并写出与这两个习惯相关联的知识、技巧和意愿。

第三节:以终为始,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课堂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体验一次意义深刻的心灵演练;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


想象你开着车抵达教堂,找到车位后走下车。走进教堂,花香伴随着风琴音乐,一路上你见到好多亲友。看着他们的面孔,你能体会失去至亲的痛苦,感受这种心情,你能分享他们曾经的欢乐。


到达前厅,看到棺木时,你赫然发现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你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也许这是三五年,甚至许久之后的事,但是姑且假定这时亲族代表、友人、同事和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述你的生平。


你找到一个座位,阅读手上的葬礼程序说明,等待仪式开始。


一共有三位发言嘉宾。


第一位是你的亲戚,可能是你的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这样的近亲,也有可能是表侄、表姐妹、叔叔婶婶等远道而来的亲戚。

第二位是你的挚友,这个朋友总会使你了解自己。

第三位是你的同事。



现在请认真想一想,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

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

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

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人格?

你希望他们回忆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

你希望对周围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


如果你认真走过了上述心灵之旅,那你已经短暂触及了内心深处的某些基本原则,也和位于影响圈核心的内心指导体系建立了联系。


这就引申出来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


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


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当我们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生活将会不同。头脑中要时刻牢记:每天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通往成功的梯子一直搭错墙,那每一次行动无疑加快了失败的步伐。我们也许会很忙,也会很有效率,但是唯有心中牢记以终为始,才会成为高效能人士。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第二次创造也就是下节课我们要讲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教育子女要先定目标,才可能培养出既自律又有责任感的子女,在日常相处中牢记这个目标,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们自律或自尊的举动。


假设我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令我反感的行为,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教训子女的真正目的抛诸脑后,拿出做父亲的权威,迫使子女屈服。


在眼前的冲突中我固然得胜,亲子关系却出现裂痕。孩子表面顺从,但口服心不服,受到压抑的情绪,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我们回到开始提到的心灵演练。


在我的丧礼上,子女齐集一堂,表达孝思。我希望他们个个都很有教养,满怀对父亲的爱,而不是与父亲起冲突的创痛。但愿他们心中所充满的是往日美好的回忆,记得老爸曾与他们同甘共苦过。我之所以有这些期望,因为我重视子女、爱护子女,以做他们的父亲为傲。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一定能牢记这些,我完全被一些厚此薄彼的琐事困住了。真正要紧的事情被紧迫的难题、当务之急和举止问题层层覆盖。我每天和孩子们相处的方式却没有表现出我内心对他们真正的情感。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


它还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牢记这些价值观,因为这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价值观为行动准则,一旦生活有变,就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决定因应之道,无须受制于情绪或外界环境。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的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


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写自己的剧本。换句话说,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因此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


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剧本的低劣以及思维定式的低效,就会积极地加以改写。

设想现在已是20年后,你已经达成了自己所希望的所有成就。你的成就清单是什么?你想拥有什么?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成就怎样的事业?

第四节: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先决条件。

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进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第三代时间管理法有它可取的地方。

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惊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恢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现在,又有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

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当然了,这也是我们朝华读书一直强调的事哦。

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重要紧急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不重要但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有了时间管理矩阵,现在花几分钟来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

1、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2、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请查看自己的答案属于以上哪一类事务?

依我推测,答案多半是重要但不紧急。

因为重要,才会使生活大为改观,却因为不够紧急,所以受到忽略。但是只要我们立即着手进行,效能便会大为增进。

若要专注于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时刻牢记你要拒绝,有时可能是拒绝生活中紧急的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即使它们还不错,却会阻碍你把其他事情做到最好。

你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1、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

2、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

3、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你以为自己是缺乏自制力,我却不以为然。

我认为,那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是在旧有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紧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重要但不紧急事务的完成。

要事第一的自我管理四步法,让你的生活多一些控制感。

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如果你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先记下来。

作为一个个体,你有属于自己的各种角色。你可以先写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儿子或女儿,然后再写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列举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

你只要考虑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务,记下这七天时间里需要专注的领域即可。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个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

你不妨在星期天安排两个小时专门做这件事情。

如果你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锻炼增强体质,那么就可以安排一周三到四天,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当然也可以每天锻炼,以确保达到目标。

有些目标可能必须在工作时间完成,有些要等到孩子们都在家的星期六才能实现。

第四步,每日调整。

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当你每天早晨审视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的时候,你会看到,由于内心的平衡,自己已经为角色和目标进行了合适的优先排序。

这种日程安排是灵活的,是建立在不断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的。

如果你不时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并挣扎一番,那并不说明你有什么问题,

很多人都这样。经常思考什么是自己的要事,有助于让你在旅途上不断进步。

对于你的现状、关注重点以及生活目标,你现在是否有了一些认识?严肃深入地考察自己的生活,这绝非易事,虽然不一定能让生活变得容易。

坚持这个过程有助于你清晰地认识并理解自己将什么事情列在最优先的位置,审视你的各种角色以及思考怎样让它们取得平衡。

你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什么样的冲突呢?

第五节:双赢思维,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合作是我们人类进化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在现代社会,你很难想象一个场景,那就是一件事情可以由一个人完成,而不需要别入的帮助。我们所走的街道,我们所住的楼房,我们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来自于人类之间的合作。

但是,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合作,因为合作本身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会带来风险。而这个风险,就是博弈论里的核心概念: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利人利己(双赢)  两败俱伤(输/输)

损人利己(赢/输)  独善其身(赢)

舍己为人(输/赢)  好聚好散(无交易)

我们挑一些最常见的模式来学习一下;

损人利己是和双赢相对的另外一种模式,意思是“我赢就是你输”。秉持这种信念的人习惯于利用地位、权势、财力、特权或个性来达到目的。

大多数人从小就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大人总是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爱、理解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模式的氛围。一旦爱被附加条件,孩子们就会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实现。

“如果我做得比哥哥好,爸爸妈妈就会爱我多一点。”

“爸爸妈妈还是更喜欢妹妹,我一定没有她好。”

同龄人之间也容易衍生这种模式。

孩子首先想被父母认可,然后是同龄人,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朋友。同龄人有时完全根据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一个人,这就让赢/输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诚然,在竞争激烈和信任薄弱的环境里,我们需要赢/输模式。但是竞争在生活中只居少数,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谁说了算?”

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有人赢,那就是两个都输。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到底哪一种合作模式是最好的呢?

如果赢要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以至于得不偿失,那么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好。

有些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说,当你的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对你来说,拯救孩子高于一切,自然无暇顾及他人。

因此,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某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

实际上,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的大环境的一部分,于是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输/赢和赢/输模式不合适,因为一方赢了,对方的态度、情感和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受到影响。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

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佣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

心中留有退路,顿觉轻松无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即使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对于双赢思维,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做到,你必须掌握5个要领;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我们依次展开来说;

1、双赢品德。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诚信、成熟、知足。

什么是成熟,作者认为:是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很多人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看问题,认为一个温和的人一定不够坚强,但是只有温和与坚强并重,才能实现双赢,这种坚强的作用甚至双倍于赢/输模式的那种强硬。

双赢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

做到这些,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

2、双赢关系。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没有信用,我们最多只能妥协;缺乏信用,我们就无法开诚布公,彼此学习,互相交流和发挥创造性。

3、双赢协议。

在双赢协议中,应该有5个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4、双赢体系。

双赢只能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中。如果提倡双赢,却奖励赢/输模式,结果注定失败。

一般来说,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应该建立配套的奖励体系,但如果这个体系与目标背道而驰,自然无法实现愿望。

5、双赢过程。

赢/输的方法不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你总不能要求别人:“不管你是不是喜欢,都要以双赢为目标。”问题是怎样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双赢过程同双赢结果密不可分,只有经由双赢过程才能实现双赢结果,这里的目的与手段是一致的。

双赢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模式。双赢来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

你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什么样的冲突呢?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明确写下你认为对方对于目前情况是怎样理解的。从你的角度,写下你认为你赢的结果是怎样的

第六节:知彼解己,高情商人的必修课。

这是一个常见的亲子沟通中的现象,我们常常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

“宝贝儿,跟我说说你怎么想的。我知道不容易,可我会尽量理解。”

“可是,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一定会觉得我很傻。”

“不会的。告诉我吧,宝贝儿。这个世界还有谁会比妈妈更关心你呢?妈妈就是想让你开心,可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那好,说实话,我不想上学了。”

“什么?”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你不想上学了?为了让你上学,我们做了那么大的牺牲!接受教育是为你的将来打基础。如果你像你姐姐那样用功的话,成绩一定会好起来,那样你就喜欢上学了。我们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一定要安心学习。你有这个能力,可就是不愿意用功。要努力,要积极向上才行啊!”

孩子选择了沉默。

“说吧,跟我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们总是喜欢这样匆匆忙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症结。

显然,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无效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知彼解己。

这是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沟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人们在清醒时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交流。

但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多偏向读写的训练,说也占其中一部分,可是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去听。然而听懂别人说话,尤其是从对方的立场去聆听,实在不是件容易事。

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对我有影响,你首先要了解我,而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技巧。如果我觉察到你在使用某种技巧,就会有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动机。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这是孩子在面对我们选择一些所谓的说话技巧,沟通原则时,内心的第一反应。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有一个父亲对我说过:“我不了解我的儿子,他就是不愿意听我说话。”

我说:“我来重复一下,你说你不了解你的儿子,因为他不愿意听你说话?”

“是的。”他回答。

我问:“你是说,因为孩子不肯听你说话,所以你不了解他?”

“对啊。”

我提示他:“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要听他说话。”

他愣了一下,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噢,没错!可是,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唯一叫人想不透的,就是他为什么不听老爸的话。”

实际上,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他儿子在想些什么,他用自己的想法揣摩全世界,包括他的儿子。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

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

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

二是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

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

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

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

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

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孩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爸爸:“你已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完全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理性思考去理解。

爸爸:“你不想上学了。”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情感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他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爸爸:“你觉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

爸爸:“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达。

当你学习认真倾听时,你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感知有了天壤之别。

人们在互相依靠的环境中时,这种差别将带来极大影响。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须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

有时甚至不必言语,仅仅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动对方。

你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什么样的冲突呢?下次有机会观察别人交谈的时候,捂住耳朵几分钟,只观察身体语言。“倾听”他们的手势、姿态以及面部表情。哪些感情人们可以不仅仅通过语言来交流?


第七节:真正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节课,我们来讲述第6个习惯:综合综效和第7个习惯: 不断更新。

一位父亲想利用假期带全家去露营钓鱼。他策划许久,做好一切安排,两个儿子也兴奋地期待着。然而妻子却打算利用难得的假期,陪伴久病不愈的母亲。一场家庭争端一触即发。

丈夫说:“我们已经盼望了一年,而且孩子们到外婆家无所事事,一定吵翻天。更何况她老人家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又有你妹妹就近照顾。”

妻子说:“她也是我的母亲,不知道在世上还有多少日子,我要陪在她身边。”

“你可以每晚打电话,反正我们会跟她一起过圣诞节。”

“那还有好几个月,不知那时她是否还在人世。母亲总比钓鱼更重要。”

“丈夫和孩子比母亲更重要。”

这样争执下去,最后或许会有折中的安排,也许是妻子独自去探望母亲,丈夫带着孩子去度假。可是夫妻俩都会有内疚感,心情不可能愉快,孩子也会察觉到,也不会玩得尽兴。

或者,先生妥协,但心不甘情不愿,有意无意地就想证明如此决定何其错误。

反之,妻子顺从先生的心意,却毫无玩兴。倘若母亲不幸在此时病危或撒手人寰,妻子不会原谅丈夫,丈夫也难以原谅自己。

不论是哪一种妥协,都会成为夫妻间挥之不去的阴影。两个人会相互指责对方的无情,不负责任和当初的错误决定。即使多年以后,这件事还会是他们的争论焦点,甚至会导致整个家庭的破裂。

很多家庭都是一开始的时候幸福美满,你侬我侬,最后却因为一点小事火药味十足。

通过沟通,丈夫深刻而真实地感觉到妻子陪伴母亲的愿望,知道妻子原来是想减轻妹妹常年照顾母亲的负担,也的确不知道母亲还能在世多长时间,而且母亲确实比钓鱼重要得多。

而妻子理解了丈夫想让家人团聚在一起和让孩子们开心的苦心,知道他为此还花心思去上培训班和购买装备,相信为家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十分重要。

于是他们试着寻找第三条可行之道。

先生说:“也许在这个月找一周,家务请人代劳,其他由我负责,你就可以去看母亲。要不然,到距离母亲较近的地点去度假钓鱼也不错,甚至邀请附近的亲友一起度假,更有意思。”

他们有商有量,直到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且比原来的方案和妥协的办法都好得多。

这不是一种交易,而是第三种选择,两个人都得偿所愿,也使彼此感情更上一层楼。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

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与人交往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

所以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说法。

至于完全矛盾的两种意见同时成立是否合乎逻辑,问题不在于逻辑,而是心理使然。有些矛盾的确可以并存,同一景象会引起互相矛盾的诠释,而且都言之成理。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应该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如果你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或道路——你的和“错误”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

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不断更新。

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会对其他层面产生消极影响。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你有多久没有投资自己了呢?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5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43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3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3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6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68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76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