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上了家庭主厨,买菜做饭这档子事儿,便成为日常。
做为老主顾,与家附近的菜市场里那几个固定档口里卖青菜、干调、水产和水果的老板们都成了熟头熟脑的朋友。
他们都摸透了我的脾气,有好的,从来不给我拿次的。
从他们手里买的东西,质量从来都是他们掌控的事情,所以,我从来都不担心。
价格也是他们摸着良心掂量的事儿,他们不说,我也不问。
年前这段时间,菜市场里面的所有青菜价格,来了一次预料之中的突然疯涨。
我最喜欢吃的当地产的小旱黄瓜,一市斤达到了十块钱。
就算是平时最不喜欢吃尖儿椒,价格竟然创下了历史新高,每公斤达到了二十多块钱。
几个买菜的朋友都像一家人一样地设身处地劝我,一个工薪阶层挣俩钱儿不容易,还是忍一忍,别花大价钱,赶这个时气,偏偏吃这口东西。他们认为不值当的。
时气不好,买卖人赚点儿钱很都难。
尤其是硬靠着时间,更得靠着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人气儿,做以分角来计算收益的小买卖人,赚到的那点儿辛苦钱,就更加的不易。
放过有赚钱的机会不赚,谁都懂,这无异于从自己身上剜肉。
日子长了,人情世故也就越来越直白。他们的心,换来的就是像我一样的所有顾客对他们的信任。
不问价、不看秤、只看人。
买货、付款,走人。
就是这么简单。
时间倒退到从前,可不是这么简单。
别小看这些挣钱不多的买卖人,他们的眼睛“毒”得狠。
是不是常客?够不够精明?能不能糊弄?他们只要搭上一眼,就能看出来个八九不离十。
买的没有卖的精,千真万确。
曾经无比大呼的我,就是在无数次的“糊弄与反糊弄”的反复斗法中,才逐渐学会怎么样面对这些人的。
我的体会就是,如果遇到陌生的市场,先不要急着出手。先看货的质量,再看买货的人数。
通常档口或者摊位前聚集在一起买菜的人数越多,证明这个摊贩儿,就越讲究诚信。
上当受骗,只能是一次两次。
事不过三,那些靠一次两次坑骗别人的商家,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市场淘汰的。
以现代人越来越高的智商和情商,谁都不可能轻易作贱自己。
摊贩儿和商家,想要在市场上立得住个儿,信誉一定是那块质地最好的金字招牌。
人们早已经参透了那句无比通透,但话糙理不糙的老话儿:
“人尖没饭吃,狗尖没屎吃。”
凡是人品贼尖溜滑,把钱看得比自己亲爹还亲的人,是挣不到什么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