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俗气
虽然我们在中学甚至小学时代写过很多次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
虽然我们在长大的过程总是把心仪的人认真描述成自己的长大的样子
但我敢肯定
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清晰直观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未来”这个东西在我们所能感知能力之外
反正五官是不够用的
不可能直接“看到未来”、“听到未来”、“闻到未来”、“摸到未来”
那未来这个东西,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看到
而且是清晰地看到你的未来呢?
你别说,还真有——
大脑
我们所有人对感知都依赖的一个器官
只是大多数人没意识到
大脑实际上和五官一样,是有感知能力的
而且,大脑的感知能力是可挖掘、可发展的
仔细想想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人
所谓的“第六感”,就是指大脑这个器官的感知能力
那我们来看看大脑与未来有什么关系——
那条曲线就相当于我们的未来,成长就是我们大脑的感知能力
你成长的速度取决于你的感知能力
只要你愿意,并且付诸行动,最终就能活出这个形状的曲线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至少一生有一次机会,可以活出那样一条曲线
可最终,人们活出了各自的样子
有些人的曲线上扬了一段时间就回落了,遗憾了一生从未超过那条成本线
成本线——无论做什么都有成本
生活有成本,学习技能有成本,获得尊重有成本
甚至做坏蛋都有成本
所以成长这个东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线才开始正真有意义
残酷的是,在那之前都是在挣扎...
即便在突破成本线之后,也要继续成长
我曾经以为到达那个“里程碑”之后,人生曲线便不会回落
可事实是,没过多久就开始回落,再次回到成本线以下
并且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在我十八岁那年,当我刚刚成为成年人的时候,就为自己画了这幅图“你的未来”
那条细细的横线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示
它就在那里清楚的告诉我:
我所处的一切逆境,所感受的一切委屈,以及正在经历的一切不开心,其实都是我尚处在成本线之下所致。
但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年轻气盛,也许是牛犊不怕虎
我就是非常“盲目”地笃信自己不仅早晚会突破那条成本线
而且一定会活出那样刻度的曲线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小学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小学老师在一节课上,问同学们将来要赚多少钱
大家纷纷说了一个自以为“最狂野”的数字
其实不过是几百万或者几千万
但在那时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老师问到我的时候,我爽快的说“怎么也得一个亿吧”
大家纷纷做出呕吐状emmm
回想起来,那时自己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现在过去这么多年
即使通货膨胀这么严重,一个亿对普通人来说还是遥不可及
其实当年我也不知道一个亿有多少,只知道都比他们要多
怎么可能是当年一个小学生可以想象的呢?
但如今,我也知道一个亿是何为庞大
也许是我一生都不及的高度
就算这样,它怎能阻止我去变成“狂妄”的人呢
其实看看孙正义的故事你就知道
当他创办了软银
站在纸箱上,对招来了三个员工说:“今天,软银成立了,以后我就是世界首富,你们是第二、第三、第四!”
孙正义——直到2019年首富排行榜位居第二(之前是第一)
你看——比你“狂妄”的人狠多了
我把他说出来,不是说要跟他作比较,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
实际上比你“狂妄”的人多了去,你不“狂妄”的跟别人对比下
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有多“脚踏实地”!
我曾一度以为我对我自己说的这一番话是空话
是只会说却做不到话
虽然说“狂妄”我不一定做得到
可是
换一种朴素的说法——“想到才能做到”
没想到,又如何确定自己能做到?
后来做到,之前却没想到,不就是运气成分居多吗?
我经常鼓励身边的人,他们都是年轻人
我们才二十岁,“要对自己的美好未来盲目自信”
你也可以理解为要对自己无脑自信
什么叫无脑自信——
就是要120%地相信,哪怕被别人泼冷水,打击掉20%
依然是100% , 不仅如此
一旦只剩下100%,还要主动想办法把这份自信重新培养至120%
我甚至以身示范:把已经赚到的钱全部花掉
(前提是:吃饭有保障,不能借钱花)
逻辑其实很简单——我笃信自己的未来是那样一条曲线
在成本线被突破之前那段长长的时间里
你赚到的钱实际上全都是“小钱”,小到“不用去节省”的地步
(存款有10w+的当我没说)
不信你看看现实生活中,也省不出多少....
这看似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观念
但我不仅认同,而且这两年以来我一直这么做
在我身边这么做的人也不少
我们的理由都一样——
根本不相信自己将来赚不到钱
如果此时的你已经对自己没那么有信心,你可以转身离开,但不要因此灰心
当然了,我俗气是那种灌完鸡汤拍屁股不负责的人吗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复利的力量
没错,首先你要记住那条曲线
那条曲线是你必须笃信的那个属于你的未来
人生来很少有必须盲目相信的事情
这倒是其中一件
复利的力量
如果我问你
你知道什么叫复利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
复利不过是高中数学的一个概念而已
做几道应用题可能就跟生活毫无关系
现在我来告诉你
无论小伙伴你原先知道或是不知道
复利关联于利息
通俗易懂的讲就是滚雪球、利滚利
试想一下,在农耕时代,一个农民向邻居借了一点种子,到了秋天要归还的时候,是不是自然而然要多还一些粮食?
又或者,一个人从别人拿借了一只母鸡,等母鸡下蛋并孵出小鸡之后,是不是要多还几只小鸡?
借鸡生蛋,把鸡还回去,把蛋全部留下——要被人打扁吧
同理,在借钱的时候,我们却不愿意支付利息了
(笨蛋才会借钱维持生计,我所说的是借钱生财)
虽然到了今天,现代金融学的基础承认了并接受利息的存在,无处不在应用着复利原理
但是全世界的银行在吸取储蓄时,都只是支付单利,而不是复利
而且还普遍教育人们“放高利贷是不对的”
(放高利贷确实是不对滴)
于是我们也基本相信了,有意无意的把复利和高利贷当一回事
因此我们无法清楚地理解利息也不足为奇——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认为自己连利息是什么都不懂
利息就是一个正常的概念:复利。
一笔存款,若可以获取复利,那它的曲线大抵相当于“你的未来”
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是的,就是你所笃信的成长曲线图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复利的威力了
抛开高利贷与吸取储蓄的角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些行为都是白占便宜很不厚道的)
——继承资产(大多数人无法享受的好处)
这个好处是让人有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理解利息的原理和复利的力量
我也几乎没有从金钱上获得过复利的力量的支持
不过,万幸的是:复利是公平的
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
只要是能积累的东西,大都会产生复利效应
如果没有资产可以继承,那就持续积累知识吧
更幸运的是,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的时代
对,知识的习得与积累必然是有复利效应的
这一点庸无质疑
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明白
从出生开始就不断习得各种技能,不断积累
只不过很多人在20岁以后就停止了学习
所以没机会在自己的未来体会到复利效应
然而只有20岁以后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做到
因为早晚有一天,我们会跨过那个“里程碑”,然后扬长而去
这就是复利效应的威力,适用于学习成长者
跟长相没关系
跟基因没关系
跟家族遗传也没关系
从这一点看来,复利是我们能看到最公平的效应
OK,我们重新说回“自信”
人最好能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
无论是对现在的自己还是过去的自己
无论是自信、自负还是自卑,其实都是没意义的
要现实才对——
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
该自信时候自信,该自卑时自卑
胡乱自信或者胡乱自卑都是不对的
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在在未来不犯过往的错误
才能承担当初因愚蠢造成的后果
为什么有些人格外自信呢
不是因为他们在“装”
也不是因为过分自负
是因为他们一直搜寻属于自己的“复利成长曲线”
并且可能找到了,所以才那么淡定、从容
所以才会在种种所谓的“逆境”中依然善于保持乐观
如果你也笃信自己的未来,你一定知道
不是觉得苦,不用强颜欢笑
是让自己真正自信的是那个看起来还需要经过漫长等待但其实很快就会到来的瞬间
以上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
就加入我的公众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