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最近不知怎么了总会卡顿,重新编辑文字就会丢失原来修改过的文字,我想在一篇文章后面添加的方式无法进行,只能用日更的方式来记录了。
这是我的随记系列,以此记录平凡琐碎的生活。
问母亲
我买过一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书,书名叫《问母亲》。我当时好奇作者想要问母亲什么,于是买了来读。《问母亲》是这部文集里的第一篇,写的是一个小孩,听母亲讲故乡原来的样子。原来的故乡有许多林子,林子里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听完,他问母亲:“这么多的林子到底是怎么弄光了的?像变戏法似的……”对于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消失,那个小孩很伤心。
我们每个人,无论幼时还是成年后,问母亲简直是一种日常,问母亲自己不知道的,问母亲自己不理解的,问母亲这样问母亲那样,仿佛母亲就是自己有温度的百度。
看过一个视频《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讲一个在外留学的儿子要给朋友做番茄炒蛋,微信问母亲怎么做,父母立即起床步步演示,母亲炒,父亲录视频,当朋友提醒儿子时差,儿子才意识到此时国内是凌晨四点。有人被这个视频感动,有人批判。作为一则广告文案,我觉得温情是它加分的部分,我完全理解视频中的儿子,也完全理解他的父母,甚至被这种温情打动。
距离再远,母亲都是依靠;年龄再大,母亲都是温暖。
问母亲这样的事情,也是我的生活日常,而且同广告中的留学生一样,我经常求助的,也是做吃的方面。可能也是由于自己在这方面实在不擅长。
比如今天,我要炒刺脑苞,以往都是老公炒的,今天他上班还没回来,我又打电话向母亲求助。昨天做豆腐丸子,我一下子记不得要不要放姜了,又打电话问母亲。前几天蒸包子,我又忘了发面是先放干酵母还是小苏打,也是打电话问母亲。
老公经常嘲笑我一小点事就要打电话问,一天总要打几个电话,还开玩笑说母亲是我的总部。有时母亲打电话来,我的手机放在桌子上,他会喊我:“快点快点,总部来电!”我不会做什么的时候,他总说:“打电话问总部。”后来我自己都习惯了这种称谓,母亲就是我的总部,就是温暖和幸福的所在。
老舍先生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是的,这种安定,有一部分来自于你有什么事情时都可以随时问母亲,跟母亲说。
有人说:“人生的成长,就是在某个瞬间发现生命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只是一份最朴素的爱”,母亲给予的爱,何不就是这样?我们也只有穷尽一生,努力用爱去回报……
简书写作
毫无疑问的,我喜欢简书这个软件。因为在这里,我可以自由书写,还可以保存图片,随时编辑,随时设为私密,用手机写也非常便捷,随时随地可打开网页写,不用开电脑。写完想投稿就投,不投也无所谓。完全像自己的一块自留地,或者一个日记本。
毫无疑问的,我也喜欢书写。只要不带任何功利性,那么无论写什么,只要写下来,就能享受写的这个过程。何况,只要不是矫揉造作的文字,也有留存的意义。
毫无疑问的,我也是喜欢分享的。无论是简书还是写作,我都想分享给喜欢的人,适合的人,希望他们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网页,一个自己的心灵空间,在这里自由发挥,享受书写的乐趣。
但是,写作这种东西,如果不是以此为职业,往深了去想,它也是意义寥落的,除了心灵,它可能解决不了你现实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所以,我有时又会觉得惶然。比如学生,当领他们来到简书,也有人会开始痴迷上写作,我便会担忧他们的时间会不会被占用,会不会耽误学业。还有,毕竟能坚持写下去的人少之又少,像上届学生一样,毕业了便也没有后来。那么,写不写简书又有什么区别?其实也特别想问上届的那些孩子,除了考试,除了应付作业,简书写作对他们有没有意义?看到的孩子,可不可以回复或者简信告诉我?还是你们根本不在这儿了?
今晚收了他们一晩上的稿,回复各种技术问题,忽然觉得他们很不容易,我也很累,接下来还有批阅和写评语巨大的工程。
不行就当是尝试一下吧!
愿你过上我从未看见与理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