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马香
模糊记得,少年时读过的一本,旧上海小说——年老的姑妈终生未嫁,案头几上,总搁着一本翻烂了的《红楼梦》,若她说人是薛宝钗,那便是骂人了。
宝钗的恶名,可见一斑。
这皆是黛玉中心论患者,所给的偏见。若真得冷眼旁观,就三五细处驻步品来,或者,对宝丫头的印象,又能另当别论。
第七回,送宫花一节,周瑞家的来了,宝钗的态度,既称她为姐姐,又微笑着让看茶,这,是极客气的礼数。周瑞家的,何许人?王夫人的陪房!是在太太面前,说得上话的人!王夫人是谁?贾府的女主人,除贾母外,后院的老大!
我们林姑娘的态度,又是怎样?先问:“单予我的,还是别人都有?”又冷笑:“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且不说礼貌,连起码的好颜色也没有,想来这样的出口伤人,在她,已是常事。
而宝钗,对下人如此,对“上人”自然更甚。
正月末,宝钗生日,贾母说:想听什么戏,想吃什么物,便自点来。宝钗如何?老年人爱听热闹戏,老年人爱吃甜软食物……只按这讨巧的点。不是以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而是优先考虑别人感受。
对王夫人,也有一次。
金钏既跳了井,宝钗听了,便第一时间来王夫人处看望。又听姨母念,需要衣裳,就说自己有,也无忌讳——这份不动声色的援手,任谁,都会默默感动、心念其好吧。
对袭人、湘云的温厚大姐范,自不必说,最后,竟连黛玉也收服了。
一个是处处得罪人,一个是处处笼络人,在这样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导向下,关键时刻的选票,你说,会投给谁?若只说,贾府的上上下下都肤浅,只为小恩小惠油蒙了眼,便做择媳的标准,这也未免是看小了她们。
以筹数算,宝姑娘,不知胜出几多了。
海棠社初结,林姑娘大展诗才,先作道:“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奇绝有之,终不免恃才孤傲,眼里没人。
宝姑娘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低调、克制、朴拙、收敛,处处以君子标准自律——从她卧房中的空徒四壁,便知。
因而,李纨、探春和湘云,一致觉得好。不是诗好,是宗法社会背景下,以儒家标准看,她,是契合她们的价值观了。
庄重,不止天性,更见于外在仪态、内在修养。
听见宝玉出家了,众人皆哭得七荤八素,只有宝钗,虽哭,但依然——“不失其端庄”!又,有次路过怡红院,听宝玉梦中说:“什么金玉良缘,我看是木石姻缘。”若林姑娘,或早回去哭了,但,宝姑娘,不动声色,一句什么都没说,依然做袭人剩下的针线。
古人的娶妻,当然不只是谈情说爱、生儿育女。娶来,是要见得了人,掌得了家,镇得住场,母仪全府的!从社交能力、谋略智慧、仪态气质、德行人品、谈吐举止、学问能力……种种比对后,若是你,于宝黛二人之间,终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