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行走。在读书的时候,心里是平静中带些欣喜的;在行走的时候,尤其是一个人的行走,身体虽累但心里也是带着欣喜的。这两件事情有相似之处,都有收获,都会心下欢喜。恰如于丹所言:“读万卷书是向内滋养精神,行万里路则是向外拓展视野。一个人有多大的视野,就能够滋养多大的胸怀。”我在读书或行走这样的事情中有收获,扩大了我的视野,滋养了我的精神,就算不虚此行了。
北京,是我通过不同的书里的描写先有了初步的认识的。这些年不止一次因公因私去过北京,每次去北京,我总不忘抽时间去走一走那些胡同。因为,很多写北京的书里,都避免不了北京的胡同。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等很多作品,都离不开北京的胡同这个生活环境,再比如林海音怀念小时候的北平生活的作品《城南旧事》,其人物主要活动场景也是北京胡同。
某年春节过后陪同学生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在日常行程之外,我抽出一些时间自行游走了一番。主要去了两处胡同密集的地方——前门大栅栏和南锣鼓巷。
二
在前门大栅栏附近的胡同穿行时,我见到几间铺子在以很低的价格处理货物。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做了很多年毛呢大衣,现在墙上挂着正待处理的衣服,以往卖上千的,现在几百出手,说是过阵子这里都要拆了,他没别的地方存货,只能处理。还有一位老人,狭窄如小小穿堂的半间屋,是他本人住了几十年的地方,里面有一张小小的床,其余的空间摆满了各种他收购来的古董玩意,也是在降价出售,我虽不懂,却也在里面逗留了一会,边听他讲解边鉴赏了一番。临走前我还抱歉没能买下件东西,他说不买不要紧,要不是因为将要到来的拆迁,很多东西他都不舍得卖,但他除了这半间屋,没别的地方能去,东西以后恐怕要半卖半送还不见得能找到好去处。
我遇到的这两位老者极为真诚,我不会认为他们是为了推销东西而骗我,我相信他们真的也有许多不得已。外地人看着热闹的背后,还有这样的无奈存在。
转着转着,闻到一股酒香,抬头看到一个小小的招牌——“门框二锅头酒”。
拐进店里,看到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微笑着坐在马扎上。仍是狭小的半间屋,但下午的阳光从西窗照进来,感觉很温暖。靠着三面墙都是酒柜,上面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玻璃罐、陶瓮,里面装的都是老人家自制的各种药酒、果酒。嗅了嗅香味,我赞叹了一声。考虑到一个人背着小包,还想行走更多的地方,不便买太沉的东西,我便问不买酒的话可不可以拍照,他说完全可以。于是,我的手机里也有了一位老人坐拥他的“王城”的画面。照片中的他,穿着青色中式褂,面带微笑,使周围的酒罐都有了灵气。
还有鲜鱼口美食街,能吃到各种特色小吃,如北京特色炒肝,羊杂,卤煮火烧等。
三
后来,我又在某个下午的行程结束之后去了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限于时间,这次我没敢深入去走上一走,只是由南向北穿着主巷逛了一番。
而南锣鼓巷吸引住我的,除了古色古香的胡同建筑、房屋特色,还有藏在胡同里的各色小店。别管价格是否超出了正常的商品价格,单是其丰富多样,有吃的,有玩的,有用的,有赏的,已足以吸引许多中外游客到这里探访求索。在南锣鼓巷,我除了吃到了美味的港式牛杂外,还淘到了一些心仪的东西:咖啡色雕镂熏香炉和圆锥体的香料,黄花梨手把件和茶托,六式花草茶……
逛累了的时候,在帽儿胡同附近,我看到有一咖啡店招牌,循着箭头往胡同里走了一小段,发现是一家古玩店,傍着古玩店更为幽深的一个小门,推门进去,才是咖啡馆。发现空位便坐下来直接点了意式浓缩想提提神继续逛,点完后才张望了一下,发现三三两两相聚坐谈的竟然都是外国年轻人。后来又来了一拨小老外,找不到空座,又不好意思坐我对面,便把我对面的沙发转到另一面对着他们的同胞去了。我也不好久坐,喝完咖啡便赶紧给他们腾空了,不然以我的咖啡瘾,倒是可以再要一杯其他花式的品上一番。在这条巷子里,类似这样的咖啡小店还有很多。
四
长长的巷子里,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卖店,有各种风格的咖啡馆和酒吧,有各色小吃店。也有好几家年轻人喜欢的美甲或刺青店。而我此次逛南锣鼓巷最大的收获,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损失的,便是刺青了。
我从咖啡馆出来继续逛悠,在帽儿胡同口看到了上面竖着的一张店牌——武艺刺青,做美甲的女店主见我打听刺青,她向小小的楼梯指了一下,上面一层才是刺青店。后来方知这是小两口开的夫妻店。男店主正与另一个结了满头小辫的异域青年说话,两个人的手腕上露出的部分能够看出都有龙之类的文身。正在闲聊的小辫子忙起身走了,怕打扰店主的生意。我之所以想一探究竟,是因为多年来对刺青的好奇心在作怪。一直以来,我都想把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朵梅花文在身上,或脖颈处,或手腕处,或脚腕处。但以前只是偶尔一想罢了,终是不敢。毕竟《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若做了文身,岂不是不孝?花了钱还要破坏自己的身体,不就是受损了么?
犹豫中还是进去咨询了。店主是一个小青年,他看我已不是叛逆小青年了,便提议先为我在手腕上画一画,如果不想做也没什么。在我的要求下,他画了一枝梅:黑色的枝干,红色的梅花,一朵盛开的,两三点含苞待放的,还点了黄色的花蕊。画完后我越看越喜欢,问明价格又还了价后狠了狠心,让他给我文上了。用的是可以吸取颜料的空心电针管,一直以为会很疼,但真刺的时候也只不过是麻酥酥微疼的感觉。在刺的过程中,看着学美术出身的一脸专注的店主像是在做一件艺术品似的,我问他:像我这个年龄的顾客有吗?他老实说没见过,一般都是小青年玩这个。我感慨了一句:唉,我就疯狂一回吧,再不实现我曾经的这个想法的话,我就老了。他竟然接了一句:其实你现在做刺青正是时候,手腕上比年轻时有肉,不容易刺到毛细血管。敢情拐着弯说我胖呢。
前后大约用了二三十分钟,刺青结束后,我才发现快要错过回宾馆的末班地铁了,便匆忙付钱离去。到那时,那条南锣鼓巷我才逛了一少半。
后来在临离开北京前的那个下午,还是又赶去把余下的南锣鼓巷走完了。虽行色匆匆,收获不如那天晚上多;不过白天看南锣鼓巷,其建筑风格,雕漆颜色,看得倒更为清楚。与那天晚上感受到的南锣鼓巷的夜晚的光影声色之魅相比,这一次的行走心思不放在淘货上了,反而真正感受到了南锣鼓巷的原色之美。与前门商业街许多大门大店的繁华不同,南锣鼓巷更多体现的是精致小巧之美。
五
当然,除了这些地方,我也深入去走了走老北京人的生活之巷。从那些或大或小的门前经过,我观察着各个门脸,想象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着的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有时候也会有些意外的收获,虽不是摄影发烧友,也会拿起手机拍下一些画面,所拍照片也谈不上技术,只是出于对眼前事物的欣喜发现。
但我看到的,更多还是狭窄与不便。东西没处放,堆放在门前窗下,让狭窄的胡同更狭窄。家里没有卫生间的空间,只能用公共厕所;来拉生活垃圾的车来了,你得侧身躲过:生活其间的人,在逼仄的空间里,过着起承转合的生活。我也想过他们是否满足于此,是否有很多无奈与不便。从市值上来看,如果能在北京繁华地带拥有哪怕一间屋,也是坐拥百万的人了,但不知道他们的幸福指数有多少。或许,是我想多了罢。他们的脸上是平静的神色,不焦不躁;遇见人便驻足闲聊一番;看见我这个背包行走的陌生人经过也会报以微笑。
相信下次去北京,我还会去走更多的巷子,还会发现更多我意料之外的惊喜,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
从北京回来后,我又去找出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进行重读,与年少时读完全有了不同的感受。我对书中人物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景——胡同,又有了新的理解;对其中许多或早或晚离开了“我”的人物,有了新的感情;有些章节,甚至让我多了年少时不曾有过的泪水。
由此想来,很多年轻时读的经典,比如《平凡的世界》,比如《红楼梦》,我们到了中年之后,都有重读的必要,那种理解与感悟都会更为深刻,收获也会有别样的不同。
每个城市,每处乡野,都有自己的魅力。我的心愿是去更多的地方自由行走,充分发现。有人如我这样的,时常会抱怨没有时间。无论是读书还是行走,时间,是你想给它才会有的;不想给,你便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