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第一次经过祁阳芹菜甸村的路面.砖厂,觉得格外亲切和熟悉的。大概是在2015年左右吧,这个路边砖厂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取代路边砖厂的是芹菜甸公园,公园与现在的"一家宅院"农庄相邻。当我第一次路过芹菜甸的砖厂,思绪被拉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桥湾乡村的各组或各大队里那一排排红砖、那一座座红砖窑、那一个个的路边砖厂。
我居住的村里有一个路边砖厂,村里建房子所用的红砖大多来自这个路边砖厂,也有人“收购”红砖坯,记忆中关于路边砖厂最深刻的事情,是哥哥在祁阳二中高138班读完二年级后,辍学回家在村里那个路边砖厂打红砖的情景……
那一年我刚好初中毕业,哥哥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支持我去上高中,便从祁阳二中辍学回家打红砖挣钱。当年哥哥的成绩在班上是优秀的,他的老师、同学几次三番来家里请哥哥继续读高三,将来考大学。可惜家境贫穷终究还是放弃了上学,让我这个不懂事的妹妹去上了高中。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也可以像村里的女孩子们一样去广东打工挣钱,来支持哥哥的大学梦的。哎!贫穷的滋味是有钱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也是这份贫穷影响了我许多年,直到今天,我正式说说贫穷这个问题,贫穷带给我的,让我用尽一生的努力来维护这颗卑微而倔强的心。
大村甸乡村山美、水清、地下黄土也好,只有好的黄土才可以烧制成好的红砖。村里的人几乎都会打红砖,大人们打红砖,中午会回家吃饭,炎炎的夏日里,大人们会休息一二个小时,这个时间,小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打红砖,首先在水泥板上洒一层细沙子,再把大人们和好的黄土泥反复的捏压成长方形,接着把长方形的黄泥巴放在红砖箱里,用刮丝来来回回刮掉红砖箱上多余的泥巴。打红砖是一件费力的话,最费力的是揉黄泥巴,一边挖黄土、一边放水,用脚反复的踩揉,黄泥巴和揉得好可以加快打红砖的速度。那一年的暑假,哥哥在父亲的简单讲解下学会了打红砖。父亲从废旧的钢丝绳里剪下钢丝制成刮丝,刮丝外型有点像“开”字,两横两斜四根木方的底部用一根细钢丝连接起来,砖箱、刮丝、长方形端砖用的木板、砸砖用的水泥板、盖砖坯用的草帘子。父亲把这些都准备了二套,带着哥哥开始了打红砖挣钱,以贴补家庭的开支。
父亲与哥哥一起花了几天时间,把放砖坯用的堤埂一道道地修好了,接下来,哥哥去放砖坯的堤埂旁边的一个草棚内打砖,草棚内挖了一个齐腰深的长方形土坑,左边安砸砖板,右边放泥沙,稍前放打好的砖坯。哥哥穿了一件厚厚的黑色的皮围裙,打好了十几块砖坯,五块砖坯一次又一次端至堤埂上,轻轻的放下,堤埂上的砖坯与砖坯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成井字型放置在太阳晒透、晒干。打红砖最怕的下雨天,一旦下雨,打不了砖坯,还必须第一时间用稻草摭盖堤埂上的砖坯,以防雨水冲掉黄泥巴打制的砖坯。砖坯经过砖窑高温烧制才成红砖,那时红砖一般2块钱一个,打一个砖坯挣5分钱!那一年暑假,哥哥足足打了二个月,挣了好几百。
那一年的九月,我拿着父亲与哥哥打红砖挣的钱,去了祁阳二中学报名,第一个星期天回家拿些东西,目送哥哥随父亲打南广东搞基建的清瘦的背影,那时哥哥才十六岁半,走到何家庙村通往停车场的那座桥时,哥哥回头望了一望我与母亲,是那样的留念,留念大村甸乡村和祁阳二中的校园。写到这里我是泪流满面,早知道哥哥的一生要承受那么多的苦难,当年我就是不应该走进祁阳二中学的校园,这一生因为贫穷我欠下太多无法偿还的感情债。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以哥哥的勤奋和成绩考个好的大学,像哥哥的同学一样在医院上班、在学校教书,是不是哥哥的一生安稳、岁月静好!
后来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南下广东打工,打红砖、挑砖坯装砖窑的苦力活也只是少数人干了,乡村里的路边砖厂慢慢的少了,人们几乎也见不到红砖窑了,2015年,在芹菜甸村是我见到的最后一个路边砖厂,而今也变成了芹菜甸公园。
路边砖厂淡出历史的舞台折射出时代在进步,标志着乡村生活迈进新时代,乡村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平衡、充分的乡村发展相结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