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已经为自己的阅读计划倾尽了所有,连老本行的手段都用上了。
「思维导图+总结」虽然费时,但是有用。当下也颇有“软件怎么更好用”以及“如何提高效率”的心得,我想等我再多实践几本书,到最后流程和方法大致定型的时候,我会写这方面的经验分享。
从读书开始,我想要多看书的愿望就没有变过,在人生比较失意的阶段里空前强烈。
那时候我不能自由的支配我的时间,我过的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头顶悬着一把宝剑,没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也没能去做自己想做的。那时候我最美好的想象,就是可以毫无顾忌的在图书馆里,只看书,想看什么看什么。
我深知那是想逃避现实的愿望,并非热爱书籍本身。
后来,我有迫切的改变自己的愿望。我觉得自己情绪不稳,道理和心绪在我这里走成了平行线,我无法说服自己有正常的反应,我总是在很悲观的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对自己弱点一清二楚又无能为力。
其实我已经看过不少书了,但我都觉得白看了,看书是慢生活,没能改善我的焦虑。人生中的一二十年,就这么浪费掉了,我很难过。
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要从头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并且记录自己阅读的每一步。
五月份定下阅读计划的时候,第一本书选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很久很久以前,我搜集过写阅读的书,想要回答「究竟该怎么阅读」这个问题,在众多的选择中,《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唯一一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说服我的书。可惜曾经的阅读经历好像早就烟消云散了。
把它作为我整个阅读计划的开端,再合适不过。它是我以前阅读方法的终结——是我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读的最后一本,亦是我崭新阅读生涯的开端——在它之后的书,我都会实践这本书里的方法。
最终,我会以它为跳板,以之后的实践为动力,跳出自己的阅读弧线。我会重新拥有自己的新的阅读习惯。
开始之初,我对真实的效率有非常现实的估计,尽管如此,我还是立下了一周一本的宏伟目标,这是我最终想要实现的事情。
尝试至今,思维导图是一个效果很好、也很费时的工具,我总是担心在我死之前,看不完豆瓣榜单的前 250 本。
更何况还有《红楼梦》这样的,读一生都不够的书。
我从一个极端,陷入另一个极端。从一个不做笔记和总结的人,到极度逼迫自己的笔记产出。
比较欣慰的是,目前完成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自控力》,我对它们的内容有很清晰的印象,即使是距离最远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几乎在后面的每一次的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都会出场,而另外两本书,经过总结浓缩过后的内容,也不过如此。
这世界上的书籍,能有巨大争议、经得起反复推敲还能散发新魅力的书,真的是很少很少的。如果还能形成一种研究,像《红楼梦》的红学,那是绝对的凤毛麟角。
论述类的书籍,当你把观点提炼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大部分作者苦恼的事情都是,如何把单薄的内容说出花儿来。作为读者,做的事情也不过是找到论点,听听作者的论据,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次阅读活动,是读者作者双方水平的“较量”。在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劳动果实的基础上,你也应该有质疑作者的胆量。说服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即便已经成书,也不用轻易的去相信书中告诉你的内容,除非 ta 的论据和逻辑没有破绽。
保持思考,听起来很高大上,做的事情却很平常。
或许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总是在想如何能更有效率的读书、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我的读书笔记,总是在花费大量时间做思维导图,花一整天时间去想这本书我到底该如何评价。我已没有时间沉浸在悲观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都觉得睡觉都很奢侈。
阅读计划还将持续,我相信我最终能找到新的平衡和节奏,或许还能完成我最初定下的宏伟目标,或许这个时间还要很久很久,但不用着急,时间终将给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