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柳君
很多时候,当我们在阅读了一本书后,对书中的内容其实印象并不深,模模糊糊的有点感觉。
或许在放下书的那个当下,作者写了什么便记不清了。
因此与朋友们闲聊起读书时,就有朋友戏谑,“读什么书啊?我年纪大了,记不住,读了就忘了。”
真的是“读了就忘了吗?”
哈哈,还是价值观在作怪。
我们每个人都是价值观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快速阅读后,确实是书放下就忘了。
但说“忘”,其实大脑里在读后所存留的与完全没有去读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常常忽视微小的行动借由量的叠加带来的质的改变。
比如运动,比如阅读,比如写作,比如练琴,比如学英语……
当我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开始的成长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持续去做,持续去做,由于量的叠加必定会产生质的变化。
最近在看一本书,凯文凯利的《失控》。
书中,作者以蜂群和蚁群的行为为例证,呈现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作者写道,“‘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它的神奇还在于,量变引起质变。要想从单个虫子的机体过渡到集群机体,只需要增加虫子的数量,使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集群’就会从‘虫子’中涌现出来”。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单个生命体或许是愚笨的,但当生命体数量达到一定量时,随着行为的叠加,会自然呈现出“集群”效应。
会呈现正确的觉知和集体行为,无意识,非刻意。
阅读正是如此,每一天,每一个当下的阅读看来似乎微不足道,当累计到一定的量后,便会产生质的变化。
群体行为亦是,在我们的团队管理工作中,有些看似无为的管理行为,却是明智的。
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随着个体行为在群体中看似无序的产生,慢慢便呈现出有序的“集群”效应。
而无论是动物也好,还是人类也罢,在“集群”效应产生后,便会呈现出奇妙的群体行为结果。
这个结果正好是求之而不得的。
“理论家们是这样说的:要想洞悉一个系统所蕴藏的涌现结构,最快速、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运行它。要想真正‘表述’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方程,以揭示其实际行为,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因为它有太多的行为被隐藏起来了。”
好吧,“运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