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上接文章《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五)——科学统治之法》)
在上一节中,我们简单探讨了关于科学是如何统治世界的话题。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进行分析。
请注意,本节涉及大量隐喻,在此之前我还是建议你能对之前的章节有所了解(特别是第二节),这样我们之间的沟通就更为容易了(否则你可能不明白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6.人造神之路
目前,我们已经明白,科学(道)是通过隐藏在“人生”这一法(过程)的背后,对其进行统治(见第五节)。
那么既然科学教育对我们进行了彻底的洗脑,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呢?
答案是肯定的。
禅在民间说法中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对此,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请注意,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科学与它同理。
不少人也许认为,自己处于第二重境界当中,甚至还有人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了第三重。
事实上,当你还没有尝试了解科学的内在含义就妄下论断时,你就依然处在第一重境界。
当你自以为了解了科学的概况,并试图总结一整套自己的理论系统时,你就达到了第二重境界。
当你明确知道科学的全貌不可说,却能够从多重角度不假思索地阐释科学时,你才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请注意,这里有一些明显的标志:
在第一重境界中,你只能依照别人提供的“术”产生行为。在第二重境界中,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法”通过逻辑思维组织语言给别人讲“术”。在第三重境界中,你在心无挂碍不得一法时,却能舌绽莲花讲出各种“法”来。
如上阐述不是在绕口令,事实上,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就隐藏在这些字句里。
当我们认为人生是“道”,思维是“法”,科学是“术”时,我们就处在第一重境界中;
当我们认为人生是“道”,科学是“法”,思维是“术”时,我们就处在第二重境界中;
当我们认为科学是“道”,人生是“法”,思维是“术”时,我们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这里也许会有人觉得难以理解(关于道、法、术的相关知识详见第二节),觉得我夸大了科学的地位。
事实上,当你真正明白科学其实只是当今社会给“道”贴的一个标签时,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
科学,其实指的不是任何一种学科,当我们在说科学时,事实上是在说新神的名字。
请注意,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神学中衍生出了哲学,又从哲学中衍生出了现代科学。
然而在当今社会,神学成为宗教学被打包进哲学,而哲学被定义为科学学科之一。
这个颠倒的历史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事实上在过去,神学定义了什么才是形而上的本质(道),而哲学就是研究本质的过程(法)。
科学的这种新型架构使自己看上去成为一种覆盖领域极广的学说,并且号称必须不断对理论进行实践和证伪才是科学精神。然而这种“科学精神”早在2500年前的印度就存在了——
释迦牟尼也这样说佛法。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承认了佛学是宗教学说的一种,你就得承认科学比佛学高明,换而言之,如果你愿意诚心礼佛,你就得承认科学在“形而上”的地位。
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不信科学,因为当你想要冷藏食材时,你大概会选择依据科学理论制造出来的冰箱。如果你不信科学,大概你不会用面前的电脑或手机看这篇文章。
是的,你没看错,对科学的信仰,完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你根本就不会时刻察觉这个事实。
我并没有在神化科学,是我们使科学成为神话——
科学就是我们共同造出的新神。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神学被更高的哲学替代,也没有一个哲学被更高的科学替代。
事实上,我们只是给“道”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而已,神学到科学的权力交替只是旧瓶装新酒,其本质一般无二。
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人生在科学面前其实异常渺小,它只是科学下的一种“法”(我们可以称作人生学),科学教育了我们什么才是“人生”,人们同时给“道”改了一个叫做“科学”的新名。
《道德经》开篇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通过改名虚构了一个世界进步的故事,而事实上,核心权力从未更迭。
我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科学之神的信仰,而其目的是让科学的神权更加稳固。
请注意,本节所述内容没有任何对科学不敬的意思,其意图仅仅是将科学从幕后拉上台前,以方便我们对它的察觉。
下一节,我们将把议题全面上升至形而上层面的隐喻,对“我们到底学的是什么”这个文章的终极问题展开最后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