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397天 2022—4—12
第一单元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1.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外在动机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别人要求的。内在动机是自己需要的,可以用生命去呵护的。
孩子出了状况,家长开始学习,孩子好一些,就不学了。这都是外在动机在起作用。当某一天转化为内在动机时,比如为自己学,动力就会很足,在学习中能得到快乐,有力量感。
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就愿意去做,往往是内在动机起作用。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孩子喜欢读书,他读书时,你批评他,指责他,可能内在动机就没了。再比如老公喜欢做饭,可老婆嫌饭不好吃,经常批评他,指责他,可能内在动机就没有了,因为没有好感觉了。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要让他有好的感觉,并不断强化这种好感觉,此行为就会延续,慢慢会真的喜欢上。
由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源于社会需要。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社会动机?
2.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动机由需要引起,如果不缺,可能就没有动机。现在好多孩子都不缺,缺的是自由、掌控感和独立空间。孩子做事时有成就感,动机也会比较强。比如厌学的孩子,可以让他先做一些简单的事,让他的成就感慢慢增强。当然,家长要找到孩子愿意去做的,比如做饭,做蛋糕,做一些简单的运动等。
家长让孩子去做的,可能是家长希望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人缺了就会有需要,需要就会在乎,在乎就可能有紧张情绪。需要被满足,情绪就会缓解,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纠结、内耗,会有很多情绪,往往会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对方。
家长对孩子期待太高,看孩子越看越不好,会想去改变孩子,去行动,孩子如果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就会无比纠结和痛苦,会引起更大的矛盾。
家长要放下期待,多看到孩子不错的地方,少说孩子,他的动力就会出来,内在动机也会出来。
3.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
当人在需要的基础上,就会产生动机,浑身充满活力。
2)指向功能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某一男士对女孩产生了好感,他会去替她做很多事,结婚之后就没那么殷勤了,因为目标达到了,动机就不那么强了。等到年龄渐长,可能又相依为伴了。当然,相处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彼此做对方的差评师,没有好感觉,可能就不会相依为伴。所以,夫妻在一起要彼此欣赏和赞美。
用爱把心变软,即便是石头也能晤热。
3)调节功能
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起维持作用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动机太强太弱,都会使活动效率减弱。比如有的孩子一到大考总是失利,因为他考好的动机太强。做咨询也是如此,如果你太想把咨询做好,效果往往比较差。熟人不做咨询,也是因为咨询师可能有太强的动机想让他更好。
动机太弱,就没有动力,感觉无所谓,也是做不好事的。最好的状态是既在乎又不是太在乎,往往发挥的比较好。
我们做家长的,如果太在乎孩子的某一方面,就要有觉察,有了觉察后就要想方设法改变。做咨询也是如此,如果太在乎咨询效果,往往是做不好的。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和)动机
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亲近合群,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不善于交流的人可能会养一个宠物。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和、喜欢和爱)。
亲合起源于依恋
有的人依恋关系有问题,从小没有被很好照料,会直接影响他与异性的亲密。比如怕被抛弃,就会自动逃离,内心不安全,通过找事证明自己会被抛弃,证明自己不被人喜欢。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全身心地爱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强迫性重复,比如会在婚姻中重复婚姻中的模式,家暴的:父亲有家暴,女儿会嫁给家暴的男人,或者嫁给一个脾气好的男人,把他逼成一个家暴的人。或嫁给喝酒的男人,即便是不喝酒,也会把老公变成喝酒的人。所以说有的女人嫁给谁都不幸福。
二、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交往、尊重、爱
厌学的孩子,如果没有朋友,他会非常痛苦,可以给孩子买个宠物,帮孩子度过困境,因为宠物不会抛弃他,会在他身边陪伴着,照顾宠物会让他有很好的感觉。
当然,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打游戏,陪着孩子玩。
2.获得信息
孤单信息少,不适、不安,经常聚会,社交
女人喜欢在一起聊天,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大多亲和。
3.减轻心理压力
分享快乐,排解烦恼
男人很少说自己的痛苦,会装的很坚强,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下去。
4.避免窘境
相亲作伴
有亲和会避免尴尬。
人到了中年,男性会女性化,女性会男性化,这就是完美人格的体现,比如有的老头亲合力很强,分不清是老头还是老太太。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群体压力越大,成员亲合动机越强;
大家有压力的时候容易抱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亲和的表情。
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比如,两兄弟不合,如果邻居欺负其中一个兄弟,两人马上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
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情绪因素
恐惧:现实危险引起,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恐惧是当下的,是指向当前的,当下的事,当前就存在的。比如,裁员公告已发布,事已发生了,人容易抱团。再比如几个人遇到了一只老虎,就会齐心协力去打老虎,亲合就强。
焦虑:非现实危险引起,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是没有发生的事。人在焦虑时,人心惶惶,不知道灾难会发生在谁头上,就容易自保,比如公司通过考试裁员,不知道裁谁。考试时,不会告诉别人答案。人在焦虑时,亲和力就弱。
3.出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
亲和起源于依恋,长子或长女养的很用心。第一个孩子按书养,第二个孩子按猪养,三个孩子的话,倒霉的是老二,但老二往往成就比较大。
四、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家庭环境不一样,教养模式不同,在乎的方面不一样,成就动机就不一样。有的人强,有的人弱,有的人成就动机是在乎有钱,有的人是在乎有权。
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2.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抱负水平
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期望值。
与成就动机密切相关
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报复水平不要太高,合适就好)
与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关
初学的咨询师总希望咨询效果好,如果效果不好,会很受挫,做不好是正常的,能做好是难得的。成就动机不要太强,太强往往事与愿违。慢就是快,不怕慢就怕站。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被鼓励地热血沸腾,成就动机很强,也不一定是好事,跳一跳能够着最好,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
五、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
目标是他需要的才有吸引力,不要太大。奇迹问句和评量问句结合使用,奇迹问句是天上的云,评量问句是进步的梯。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是否有把握
男孩去追漂亮女孩,把握不大,就容易放弃。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水平
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能展现自己才华的。
六、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注意事项: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越自律掌控感越强,成就动机越高。
父母管的太多,手伸的太长,说的太多,孩子在他律中成长,好多事与他无关,动力就不强,拯救动机也不强。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
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公平竞争的机制
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眼界与见识
家庭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人很上进,就会影响到孩子。家风好,对孩子影响是有益的。
即便生活不如意,也要心怀梦想,对未来有期待,有希望。清贫的人拼尽全力去生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能很好影响到孩子。
七、侵犯行为
1.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性质)
2.伤害行为:身体/言语
校园霸凌,瘦弱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弱,通过强身健体可以保护自己,内心也会变得强大。
3.侵犯动机:侵犯意图,侵犯行为原因
会受环境影响,在某一环境下可能会变坏。比如晨跑的女孩,受伤害的几率较大。
4.社会评价:
反社会性: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亲社会性: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
二者之间:被认可的侵犯(正当防卫)
5.广义侵犯:以上三种情况
6.狭义侵犯:指反社会的侵犯
八、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1)弗洛伊德
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
生本能让人更好地活,死本能是毁灭性的。
本能作为一种能量总要发泄,如体育活动:登山、足球、拳击等
(2)洛伦茨
从动物习性研究中得出来的。
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
认人为父的鹅
2.挫折一侵犯学说
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三个主要观点: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青春期的孩子目标不断受阻,情绪又极不稳定,他状况又比较糟糕,挫败感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侵犯和伤害父母。要对孩子好一些,否则孩子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目标受阻越强,侵犯强度越高。孩子要手机,父母不给,可能会起冲突。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也是正相关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对目标的需求程度,公平感,侵犯的后果
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
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外向侵犯攻击别人,内向侵犯攻击自己,往往会抑郁而自杀。抑郁的人往往会否定自己,要让他的自我认同改变,去整合自己。
每个人的挫折是不一样的,比如考第三名的孩子,他感觉自己遇到了挫折,遇到挫折退缩也不一定是坏事。
替代侵犯,比如孩子被父母打,他就去打布娃娃,踢猫。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1977)提出
行为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础: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论。
(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可学会,也可消除
跟着别人学的
(2)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3)习得性无助与归因有关
习得性无助,一次次失败,归于自己不行,就会躺平。一次次希望带来的都是挫伤,就不敢有希望了。
九、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
情绪状态
情绪被唤起,激情杀人。处于弱势时,遇见恶人,不要激惹,要注意保护自己。
2、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性格,醉酒
有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强,侵犯就少。别跟酒疯子一般见识,喝酒之后的人,控制不了自己,容易侵犯他人,要离他们远远的。
4、社会角色与群体
城管
5、大众传媒的影响 周围环境
古惑仔
电影中的不好情节,孩子容易模仿。
十、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环境会增加,恶劣环境会减少
阳光明媚,心情好,容易利他。下着大雨还要顾自己,就不容易利他。
(2)社会情境
在场人数
人少容易利他,人多会责任分散,我不帮别人会帮。求助时要锁定某个目标,不向众人求助。
助人榜样
不仅呼唤雷锋,雷锋还要被认可,被欣赏,扶老人。
(3)时间压力
闲的时候容易利他,忙的时候就顾不上了。
(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相似、好人,美女
我们喜欢帮和我们相似的人,因为帮他就像是在帮自己。
男士碰到漂亮女士容易利他,女士可能就相反了。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心境
女人的第六感往往比较准。
(2)内疚
(3)人格
有的人喜欢帮助他人,助人为乐。
3、利他技能——技能手段的掌握会增加利他
如果一个人晕倒了,医生会马上去帮他,因为有专业知识,很容易利他。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一、社会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的反映。
有需求,有动机,得到了就快乐,得不到可能有各种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嫉妒、不满等,要觉察情绪背后的认知,调整认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
1.基本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社会交往引起
定义: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伴随有生理症状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不要随意去点评他人,可能在你看来没事,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大事,会引起焦虑。
2)嫉妒一社会比较引起(可能有受害人)
定义: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人容易嫉妒身边的和我们相差不大的人,比我们高很多和不如我们的,不会嫉妒。如果有人嫉妒你,你要持续努力,远远超过他,他就不会嫉妒你了。
人人都有一颗嫉妒之心,嫉妒就是不服,做人要低调,持续成长自己。
3)羞耻——社会比较引起(无受害人)
定义: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4)内疚:一个人行为引起(有受害人)
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
要学会调整自己,调整好了才能更健康,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