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学习#👉中医之旅(八)


南京中医院大学的管华全教授给我们做了课程的分享,《补法理论与经典方介绍及祛湿与化痰方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安神剂、祛湿剂、祛痰剂等基本理论,同时介绍了一些经典方。清热剂分类包括: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气血两清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清热剂使用注意,如辨清热剂的虚实、病位和真假;酌情配伍“反佐”药活应用反佐法;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有些患者喝中药后发生腹泻,可能是伤了脾阳。介绍了清气分热的白虎汤,方中君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臣药知母,清热滋阴生津;佐药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介绍了温经散寒剂中的当归四逆汤,方中用了桂枝、细辛温经散寒,但仍然怕冷,不仅要疏通,更要补血才行,如用了当归和芍药,养血活血,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助桂枝、细辛通阳,当归、芍药补血。

补益剂可以分为直接补益法,间接补益法,间接补益法如血虚补气,补血之品多滋腻,不宜多食,这样效果就差,因此可以通过补气来补血,补气可以增强新陈代谢,可以更好的补血,但补气药也不能过量,气有余便是火;阴虚要补阳,阳虚要补阴,阴阳要双补;虚则补其母;补益先天或后天,补肾可以抗衰老。

补气剂介绍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气虚发热的机理是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方中君药为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甘草为臣药,益气健脾;佐药为白术,益气健脾;当归,养血补虚(气虚日久导致血虚);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佐使药甘草,和中,调药。临床上有患者问人参与萝卜是否可以同吃?人参补气,萝卜行气,若人参吃多了,需要萝卜行气。补气药加理气药的目的是补而不滞。

补阴剂介绍了六味地黄丸,填精滋阴补肾,君药为熟地,滋阴填精;臣药为山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佐药为泽泻,利湿泄浊,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制萸肉之性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脾运。现代有补钙功效,其实本身不补钙,是六味地黄丸让肝脾肾功能提升,钙的吸收作用增强。

理血剂,活血化瘀药一般要加上补气,行气药。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生化汤是产后服用,但有热证,恶露多者不宜用此方。

祛湿剂,藿香正气散,可以治疗霍乱,这里的霍乱不是西医所指,中医的霍乱是指急性胃肠炎,此方没有预防治疗中暑的功效,对阴暑作用强(夏日受凉,以湿为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甘草 甘草这味药很常用,可补虚、清热解毒、调阴阳、调和药物性味,相当于“和事佬”。在调和药性方面,70%的方剂...
    木木家阿苏阅读 19,992评论 1 22
  •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形成的静脉团,或痔外静脉破裂或肛缘皮肤因炎症增生所形成的肿物。痔分内痔、外...
    信天翁happy阅读 2,237评论 0 3
  • 古人讲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古人取名都是很有讲究的,方剂与中药一样,有些名字也具有特别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
    Calvin_yip阅读 1,392评论 0 4
  • 中药学——第十六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细目一概述一、性能特点:多入肺经,辛开苦降。二、功效: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降气...
    道法自然敬天爱人阅读 215评论 0 0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
    觉慧了悟阅读 73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