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五部分《这些,和课堂有关》。王老师依然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出课堂上的很多弊病,从领导、教师层面进行分析,一针见血,敢说敢言,体现扎根教育、为学生着想的情怀。
一、关于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水平差异大,往往被错误的误认为是“众口难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往往可以在非专业知识方面找到原因,教师的综合素养是专业背景,这种综合素养体现在教师的学习力上。即使一节课也能体现教师的智慧与修养,即一辈子时间备一节课。教师的修养和趣味应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学会利用好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判断一名教师教学修养,要多看他业余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钻研非专业知识的趣味。如果学校和家长把教师有限的业余时间占据了,教师本人也懈怠了,认为没有业余了,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业余时间的安排体现了教师对自我的认识,是生活的态度,是对生命的认识。
二、关于教育方法和课堂细节
王老师摒弃“装修”过的课,认为学生的基本需求就是学习,课堂弄得花里胡哨,学生注意力游移,甚至可能丧失思考。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需要一些稳定的东西,以观察摸索出基本规律,把握常识和常理。批判公开课总想着要出彩,不考虑学生能学到些什么。反对不顾学生学习权益的表演和卖弄。教师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学的趣味,潜移默化,逐渐也成为有修养有智慧有情趣的人,这是课堂的正业。
课堂上学生有自然的情感流露,是最好的教学状态。教师的教学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智,教学是育人,要体现教育精神。教学过程拨动了生命的琴弦,这种感动便会自然出现,不要操控学生的感情。一堂假课肯定会毁掉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些讲课也能消解他对一个学科的热爱。保持常态,保持本色。
把课堂交给学生,还要注意教师的专业技能,课堂的组织形式,学习观念的培养,社会评价,文化的认同等多重保障。
教育不仅仅凭爱心,更要有智慧。要善于学习,敢于扬长,也要敢于不避短。教师不阅读教育没希望。教师在自己的个人空间要抵制诱惑,拒绝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选择。
教师的谈话工作适量最好,大量未必好。教师要注意表达示范。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
三、关于教育唤醒
王老师以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总冠军舒马赫为保证大脑不受伤害,保持昏迷状态为例来说教育必须是“适时”的,过早唤醒未必有好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早慧教育跳级有可能会剥夺童年,让儿童厌恶学习。学习是一生的事儿,不要操之过急,读书与生命相伴。以空余的学习时间拓宽精神生活的领域。
王老师认为尽可能让孩子们保持纯真的心,尽可能让他们做点梦,让他们对世界有幻想,让他们对人间不设防。无论如何,教育者不要一下子就退到底线。
四、关于领导管理
王老师提到“推门听课”,认为这种做饭似乎缺少对课堂的尊重,也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当着学生的面查老师,虽然管理上是开始见效,可能牺牲了对教学的敬重。安装探头和推门听课源于对教师的不信任。有智慧的管理者是不会用这种突袭的方式督查教师的,他会有更合适的方法,深入细致的了解教师的业务修养和工作状态,并和他们沟通。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感觉很舒畅也很佩服,王老师语言幽默又犀利,娓娓道来中蕴含着教育智慧。里面有一些问题是目前身边仍在发生着的,向谦虚低调的王老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增长教育智慧,方不负肩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