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现实
6-4速成绝无可能
艳丽的总结。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知识要点:为什么几乎人人都想速成?
第一个原因,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最好少“劳“和尽量多"获",大多数人都抱着类似的这样的想法,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源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 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比如一位母亲从怀上孩子到生出孩子大约需要40周
结果: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出路: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总结太全面,几乎没什么好说,那就说说自己吧。我也浮躁。静不下来,不知不觉的喜欢短平快,以前以为只是不愿走出舒适区,但这个解释于事无补。其实根源是,太想达成欲望,又不愿意等待。
6-5交换才是硬道理
艳丽读书心得: 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么办?只能靠努力、靠勤奋、或投机、或取巧来慢慢积累 "我有"的资本来换取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假若"我要"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时,马上提醒自己,"我有什么",这样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我有什么"这就是个魔咒,规避你一切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想法,让那些心在五湖四海里游的人重新爬回到地面上来。
我的感受:
1.交换才有平衡,才能长久,才能真正得到。
2.有什么?为什么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能否正确评估自己?自我意象是怎样?现实中你能够在怎样的程度实现自己?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资源?
3.要什么?敢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有没有勇气要?能否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需要?
4.为何要列出来,一是认识,二是明确,其实也是思考。看似理性,其实暗含太多的心理因素。
6-6完美永不存在
人人都希冀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
完美的期望可能让一个人内心脆弱不敢尝试,最终一事无成。也有的人不断的努力,以求接近完美。其实生活本身就没有完美。
所以,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尽力做就可以了。检视生活中自己对于完美的期望,有期望时,可能就是自己紧张时。
6-7未知永远存在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
对未知的恐惧是每个人可能都有的。记得心咨课老师说,我们想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感觉不到的,那是多么恐怖啊。我说,那有什么呀,无知者无畏。其实想要都了解,和不在乎有多少未知,都是需要审视的。
有的人太想掌握未知,我也记得自己非要了解某一个知识点的执着,可是时过境迁,那些执着都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有的人,却也抓住抓住自己的疑问一直走向探索之路,这其实也是个性,也是选择。
未知让人恐惧,主要是看到了无数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但是随着对事情的了解,那些未知,可能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有的时候,入门的困惑,对于老手是无法理解的,这也是对于指导者的提示。同时我们还了解一个事实,有些事情,可能永远不能了解,不能解决。有些事情,假以时日却是可以得到理解,获得解决的,所以我们要分辨是否永久,要耐得住时间,通过积累,达到最终获得解决的目的。
接受未知永远存在的现实。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被清空的情况。焦虑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做点什么。
相对有效的办法是,记下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自己的思考,哪怕暂时没有结果。这就是积累,这样的积累伴你前行。
6-8现状无法马上改变
1.我们心中的梦想怎么产生的?很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而非自己天然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天分的了解。
2.并非真正的“梦想”让我们骑驴找马,不能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错失了在自己的岗位踏实积累的机会,而这山望着那山高,又让我们只限于观望,对于自己的梦想行业无法涉足,自然也谈不上积累。
3.积累才可能获得竞争力。有时候天分不能决定一个人获得成功,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积累却让一个人越来越靠近自己的目标。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
4.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愿望越强烈,人越容易迷失。首先要过好每一个现在,不抱怨的人才可能踏实前行。过多的抱怨,会让人顾影自怜,浪费时间与精力。
5.顺境才更容易完成成功。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踏着自己一点点的小成功铺就的路前行的。所以如果发现方向不对,死扛也不会成功。这也是一个人如何具有成就感的答案。
回看自己,这些年还真的有太多的时间耽误在抱怨现状上,自怨自艾也是经常做的事。所以,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都是人生的积累。
6-9与时间做朋友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这句话听太多了,由原创者这样解析出来,才更加明了。
1.正确的事一定是接近现实的。贴近现实,了解现实,所有的技巧归于无形。而现实是什么?不断变化,没有成规,随时感受,随时觉察,随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却不墨守成规,才可能看到现实。
2.认识现实不容易,接受现实更难。资源稀缺是现实,有人却希望公平。如果不能接受会怎样?举了两个名人的例子:
一是第欧根尼,放弃追求,虽然有欲望,只追求零成本的享受。这是逃避。
二是马克思,幻想资源平均分配,共产主义。
事实上,资源永远有限,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为我们个人,随时觉察自己大脑里的局限,甚至明确的记录下来,甄别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他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