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写道:“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这样的美景俨然一幅水墨画卷绵延于五月的天地之间。
五月的最后一周,我们开展了三四五年级的研学活动。这是孩子们的第一次青岛——曲阜研学之旅,对于他们和家长来说都是新奇而激动的旅程。在孩子们与家长们的激情感染下,似乎空气也变得有活力起来。
迎着晨曦,漫天的云彩,好似被缝入宝蓝色的绸缎中,这是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上车了,车窗外的家长们目送着我们,眼神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不舍,更是一种深深的期盼。
一路拿着行李前行,坐在高铁上,才感觉这次的行程,离我们越来越近。孩子们早已没了想家的思绪,车上的欢声笑语为旅行增添了愉快的气氛。大家都无比期待这次的研学旅行。 在古代中国,文人一向有游学之风,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李白和杜甫也是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才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东下姑苏台,已具福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终于到达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在这里,天津的孩子们和青岛为明的小伙伴们一起体验了不同学校的文化特点。小礼仪员们带领我们参观了青岛为明的各大馆,游泳馆,体育馆,国学馆,茶艺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看得津津有味,也融入了文化气息浓郁的青岛校园之中。共植友谊树的活动,以及在时间胶囊馆写下自己的对未来的期待,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植树中,他们相互配合,拿铁铲,挖土,植树。不到一会儿功夫,一棵棵枇杷树挺立在小山坡上,迎风摆动自己的手臂,向我们招手。植树的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在这里,不分学校,不分你我,有的只是共同目标的达成。在时间胶囊博物馆中,青岛为明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时间胶囊馆,给未来的自己寄一张明信片。孩子们写得非常认真,盖上章留念,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投入到信箱之中,这好像与未来接通了时光隧道一样,也许多年后,当他们再翻开看时,会回忆起自己的美好时光。
接下里的几天,孩子们在海洋世界尽情地遨游,在参观完青岛海底世界和贝壳博物馆后,他们极其兴奋地告诉老师。“原来海星还有1600多种啊!”“观察海星的实验真是有趣。”“贝壳博物馆,我能看到几亿年前的贝壳化石呢。” 是啊,奇妙的海底世界,用它自身的魅力吸引孩子们前去探索,这些只能在书本,电视中看到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孩子们在慨叹自然界的神奇之余,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亲身的感受,用心地聆听,实际的触摸,让他们更能体会到生活处处是学问的道理。
最后一站是曲阜。来到孔子的故乡,孩子们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着汉服,拜师,诵读《中国少年说》,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神圣,庄严,肃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代代的学生,正是由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当孩子们高声齐诵“少年强则国强”,声音嘹亮,气势昂扬,在场的老师们无不为之动容。将理想植根于学生的心中,是每个老师的希望。这样一次特殊的学习,能够让他们走出学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底蕴,在传承文化中,也树立了孩子们对未来的理想,升华了对自己国家的情感。
一周的行程过去很快,我们还有些意犹未尽。腹有诗书气自华,将书带于途中,一路学习并感悟。研学之旅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行走在路上,解读关于生命意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