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去年10月,一对小夫妻因为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大打出手,妻子被打成重伤二级,丈夫也将面临法律的惩罚。
为何大打出手呢?
源头是因为孩子的一道数学题。
妻子回家后,看到丈夫自顾自的在客厅玩手机,放任儿子在一旁看电视,心里不舒服,认为丈夫不管孩子。
于是,就去孩子说,快点去写作业,儿子听了妈妈的话,但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孩子卡在一道数学题上,怎么都算不出来。
这时,妻子实在忍不住,对儿子呵斥到:”每天让你写作业都不写,现在这么简单的题都算不出来。“
丈夫听到妻子训斥儿子,心里不是滋味,想让妻子停止训斥儿子,然而妻子并没有理会,仍然要求儿子必须算出这道题。
见劝说无效,丈夫怒了,而妻子越说火气越大,竟把手边的水杯还有儿子的作业都摔到地上,还把对儿子不上进的怒气,全撒到丈夫身上,丈夫见妻子这样,也不退让,于是,两人开始揪打起来,最后,丈夫一脚踢到妻子的肚子上,疼得动弹不行。
丈夫见妻子这样,吓坏了,赶紧送去医院检查,经诊断,原来丈夫一脚把妻子的脾脏踢破裂了,需要手术切除,最后,经法医鉴定,属于重伤二级。
事后,丈夫后悔不已,为什么就不能忍忍自己的火爆脾气呢?
说到脾气,我们都知道要控制,但是为什么越控制,脾气越差呢,甚至一点就着呢?
明明很开心,很快乐,但是回家看到孩子不写作业,看电视,就恼火,就要训斥孩子;
做了一桌菜,老公一句”老三样“,立马火冒三丈,不耐烦的说:”不愿意吃,自己做。“
但是,同样的一句话,领导说能够接受,老公说就不行;
同样的一句评价,妈妈说无所谓,婆婆说就火冒三丈。
还有更奇怪的是,孩子昨天没写作业,我能耐心陪伴,但是今天没写作业,我就忍不住要发火呢?
发完脾气之后,又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臭脾气呢?
很多时候,可能源自于压力如山,身心疲惫,想把压力全都甩掉,这时心情总是很低落,感觉全世界都不懂我,我们就会生气,就想要发泄,听不进任何劝说,冲动行事。
那如何才能拯救我们的情绪,不被它吞噬呢?
除了吼叫,逃避、冷战、暴饮暴食,或是独自一个人在夜里哭泣,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必须学习聆听心灵地下室里野狗的狂吠之声,才学会变得更加的智慧。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当情绪来的时候,你必需要了解心灵地下室里那些杂乱无章的情绪。
那如何了解这些情绪呢?
首先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情绪。
在了解情绪之前,我们可以先暂停一下,当我们说到情绪的时候,你的脑海里蹦出的是什么画片,如果现在给你一张纸,请您把这些画面用一个情绪词汇写出来,您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否是生气、悲伤、失落、愤怒等?
你一定很好奇,我为什么会知道你的内心世界,而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负面情绪。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厌恶损失的。
的确,当我们关注到负面情绪时,我们就会采取措施,关注行动,因此,让人印象深刻,也的确如此,但是我们说情绪不止负面情绪,还有正面情绪。
那究竟什么是情绪呢?
有关系情绪的书是这样给的定义:
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连续的情绪体验则产生稳定的情感。
怎么解释这句话呢,举个例子?
例如,在我还是全职妈妈的时候,有一年过年回老家,碰到我的老同学,她问我:“你现在是不是特迷茫?”
我说:“你怎么知道的。”
她说:“看你的面相就知道了,脸上蜡黄蜡黄的,眉头紧锁,肯定非常焦虑。”
我调侃她:“你是看相大师吧,能从面相看出我的心理问题。”
她说:“人的情绪和面部表情是有很直接的关系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相也是心灵的窗户,高兴不高兴,幸福不幸福看脸就知道了。”
后来,当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开始了解情绪后,发发现我的老同学其实不是面相大师,而是心理大师,她无师自通的知道,原来我们的情感会带来外在的情绪表现,而连续的情绪体验又会产生稳定的情感。
当然,这是学术上的解释,在生活中,我愿意大家把情绪理解为一种力量,让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某一次情绪爆发的时候,我们体内是充满着巨大的能量的,平常拧不开的瓶盖,打不开的大门,在情绪爆发那一刻全部都做到了。
假如,我们把这种能量,运用到跟爱人、孩子沟通上,运用到积极工作上,那么,这种巨大的能量就会为我们所用,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状态,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我们讲家庭教育,那么我们更希望父母能把这种情绪的力量用到家庭教育上,智慧的处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虽然表现上看,是写作业、孩子犯错误、夫妻教育观念不一致的问题,但是本质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你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
那你可能会问了,孩子想要什么?
这就要说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念认为,人只有满足低层次需要之后,才能满足高一层次的需求。那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需求,代表的是食物、水、空气以及健康,还有性欲,往上走是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稳定生活、免遭战争,痛苦等等威胁和疾病;再往上是社交需求,友谊、爱情亲情的需求;再往上到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成就名声,社会地位以及晋升等等;再往上就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真善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为什么要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呢?
因为,我们的需求与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我们父母或是爷爷奶奶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处于最低层的生理需求的,稍稍层次高一点的是安全需求层次。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个时候的情感尤其是爱情是非常稀缺的,婚姻更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稳定的场所,就是最大的照顾。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家长的童年时代他们最需要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因为他们的童年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这就造成他们对物质的匮乏感,当生理和安全需要都不能被完全满足的时候,父母们是没法达到追求社交需要的层次的。
而他们对物质的匮乏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儿也不例外,他们的观念就是孩子吃饱穿暖就好了。
我有个同学,婆婆家是开餐馆的,她嫁过去之后,婆婆对她说,你想要多少孩子都可以,我们每到倒掉的饭菜至少可以养10个孩子。
如果我们能理解她婆婆年幼时的那种物质的匮乏,也就能理解婆婆为什么会说这句话。
那让我们回到现在,看看今天孩子生活的年代与上一辈人生活的年代有什么不同。
今天,在中国大部分的地方的大部分家庭,其实已经实现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升到了社会需求,所以,当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需要就是社交需求,也就是情感上的需求。
而我们的父母,因为童年对物质的匮乏,可能还停留在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上,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所以,我们会发现,爷爷奶奶辈的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买各种东西,满足孩子物质的欲望,有的家长也是,不断的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是却无法接受孩子的坏脾气,只要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无法接受,其实这是因为长辈们的情感从来没有被认可过原因,他们压抑所有的情感只为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但是,孩子是不买账的,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2岁的孩子可能脾气就特别大,很难搞,经不起挫折。
为什么?
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就需要社交需求,需要有人陪他玩,但是家长却还在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
所以,我们的亲子矛盾愈演愈烈,你给的不是孩子想要的,而很多人都有一种”上帝的奖赏“的错误认知,付出了就要回报,所以,当我们对孩子好,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时候,孩子表现却越来越差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最终会由这个家庭来承担。
社会在进步,家长也要进步,不能再因自己物质的匮乏再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我们可以回忆下孩子的生活,孩子都爱玩具,但是他们真的缺玩具吗,家里整箱整箱的玩,有多少是他们经常玩的呢。
我们给孩子买玩具,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还是我们的心理需要呢?
这是值得家长深思的地方。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家长都要开始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因为这是孩子迈向幸福人生的必经之路。
因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念,下面三个层次为缺失层,上面两层为成长层。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下面三个层,生理,物质、情感是是人必须的,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只有这三个层次都被满足了,我们才能进入成长的层次,也就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那在家庭教育里,父母的负面情绪无疑是最影响亲子关系的,也会耽误孩子走向更高层次去寻找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前面我们说,情绪可以是力量,那这种力量到底是破坏的力量,还是建设的力量,其实决定在于家长。
只有当家长情绪稳定,才有可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更好的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和孩子就会共同陷入情绪的泥潭里,父母不理解孩子,认为给你吃给你穿,您还不听话,太矫情了,现在这个社会不知道怎么了,现在的孩子也太不知足了,就会不自觉的把问题归结于孩子成长有问题,归结于社会大环境。
但是,我们能改变社会大环境吗,我们能改变孩子吗?不能。
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提高我们情绪管理能力,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那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呢?
这就需要刻意练习,当情绪来了,觉察是什么导致我们情绪产生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2 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也就是说,事件本身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只有我们对事物的解释和观念才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举个例子: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假如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帮助,我们能耐心的帮助孩子就能帮助孩子改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偏向于积极一面;而如果我们认为是孩子不听话,那么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就会偏几消极一面,对孩子大吼大叫。
所以,情绪来了,我们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来自于哪里。
除此之外,科里曼在《情商》这本书里还提到情商的五个方面,也就是认知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的自我推动,认识别人的情绪,处理好社交关系,这些都是家长需要学习的。
最后,花姐姐想说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其实和女生减肥锻炼马甲线是一样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只是需要坚持,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请练起来吧。
龙芳:家庭教育指导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陪伴,希望我的分享能陪您一起成长。
如果您也想成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可以添加微信us-52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