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说中的马桑树修建的寺庙数北塞山规模最大,占地曾达2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大约4000平方米,还有庙地无数。曾经的寺庙里有东皇大雄宝殿等四大正殿,两厢有观音殿、地藏王殿、十大阎王殿等,历来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其建筑红墙绿瓦,飞檐翅角,雄据于山上。从合江县城溯江而上,出城即可见,是方圆数十里的标志性建筑。据说父亲讲,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自愿军入朝参战的白沙战友,离开家乡时,大家都特意把目光聚焦在比建筑物上,都说此去生死就难料,不知能否再回来(据记载抗美援朝合江籍参战3838人,牺牲265人。邻居就有一个表舅在朝鲜牺牲的)。
北寨山这处庙宇修建于坪上东南侧崖口的一小山脊上,山势过山门后低伏着向前,延展至崖口的外山门,忧如猛虎下下。寺前地势开阔平坦,两侧山势左抄右抱,一眼望去赏心悦目。从白沙有一条长约3华里的青石板路与之联接,道路蜿蜒曲折,一路逆山而上,临近山顶有段近100米高的陡崖,道路至此需迂回多次方能上山,俗称九道拐。
上到崖边有一个平台,视野开阔,脚下可看滚滚长江,对岸山水田园尽收眼底。右侧望龙山连绵数里,横亘江岸,优如青龙出水。远处还可见合江八景之榕山聚雪中的榕山、丁峰耸翠的丁山、笔架连云的笔架山等景色。该平台是以前的外山门,曾经修建了一座很大的牌楼。过牌楼后跨过50米长的奈何桥,经100余米的缓坡道,才算到寺庙的正山门。
进入山门后,绕过供俸弥勒佛的前殿,两廂排列着十阎罗殿,逐一展示阳间的作奸犯科之人死后在阴间受处罚的场景,如:拨舌、剪指、刀山、油锅、舂臼、石磨、刀锯等,据说当年因过于血腥,许多人无法看完全程。当初进门有个带活板的黑白无常,一脚踏中活板,黑白无常一扑而上,手里的铁链就会套在你的脖子上,吓哭了许多烧香礼佛的人。套路千篇一律,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北寨山这个寺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奈何桥,那是一条50余米长,建于一块拦垇田上,将整块田一分为二。奈何桥宽约1.2米,高约2米,是一座有20余个拱跨的砌石连拱桥。桥墩、拱脚、拱石、青石桥面一应具全。奈何桥、孟婆汤,童年听说的故事许多与它有关联。小时每当听到“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歌词时,就会脑补此处的场景。
这处寺庙我记事时就被拆除了,剩下一些偏殿作学校辅助设施。近年有心人筹钱对寺庙进行了恢复,其间去看过一次,恢复了个大概,但十二阎罗殿的情景塑像让人看着惨不忍睹,塑像质量太差了,大殿里东华大帝也仅稍好些,但也没有庄重肃穆感觉,更谈不上震憾或美感。
最近见其改称“甘泉宫”,看来变成纯道教的寺庙了,总觉画风变得有点快。前段时间又进去看了一下,见其有宗教事务管理部门颁发的证书,看来合法化了。不个显眼的位置挂的全是安全管理制,要不是满屋的泥塑,还以为进了一个生产单位。进去只见一个小道士在打理,小道士说师傅们出去办其他事了,由他来接待我们。也许小道士道行不深,生涩的言语表达不出这座千年古寺所沉淀的文化内含。问其我关心的“北寨山寺”改名“甘泉宫”缘由,好象就汉武帝的避暑胜地,也没听他说出个所以然,也许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相比于我见过的其它寺观,这个甘泉宫的管理理念要差一些意思。记得几年前路过百和的东林观时去看了一下,除了碑,介绍图文,一个四十多岁的女道长见我们进去后,不问缘由,一直陪同我们。一路介绍道观的来历,供奉菩萨的出处,发展的过程,对周边老百姓的帮助,出现那些大事件,历次菩萨显灵显圣的事件等。说的人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听的人自然贴切,不显唐突。一圈下来,即使是外地人对这个道观也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这就是差距。
走之前想看看道长们对座新命名的道观的定位,也想通过他们的介绍资料,让自己熟悉一下家乡这座生疏的古寺,结果只得到了几张手抄的养生十条。
可惜一座千年古寺。
走出山门,觉得坡下的奈何桥愈显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