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平,一个不为人知的平凡的人,我是在2012年知道他的事迹的,是通过一部纪录片《盗火者》,导演是邓康延。2014年,又有一部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中再次出现马小平,不过,这次片中的马小平是演员符冲扮演的,真的马小平已于2012年1月16日就去世了。
马小平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何以能被两部纪录片所垂青,不了解的人肯定认为是个迷,但当知道以后,就会被他的事迹所打动。九年多以前,我记得百度百科对他的介绍不超过二百字,现在,打开百度百科后,马小平,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家。这样的字眼已赫然在目,对他的介绍已是好几千字的内容,这正说明马小平老师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马小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于湘潭一中、东莞中学、深圳中学,他是个有理想,有远大目标,有情怀的教育家,虽然他只是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但在他去世后,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都给予他非常高的评价。北京女企业家王瑛知道他的事迹后,大哭一场,认为这样的教师在活着时少有人知道,不被人们理解,但还有很多像他一样活着的人,因此,王瑛就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了几十位像马小平一样的老师,把他们组织在一起,畅谈对教育的看法,也是对马小平老师的一种缅怀。
我对马小平很崇拜,原因在他的教育理念与我的相同,而成绩超我百倍,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始于2009年,从那时至今,单是教育方面的书籍就购买约百本,虽不是全部精读,至少都粗略浏览过,这对我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从事教育那么多年,在前二十多年的时间,竟从没读过教育方面的专著,这十多年来真是恶补,彻底改变了自己,不过,也发现与现实完全相悖,可一旦接受了那些理念,又是坚定的执着,即使被现实压断,也不会弯曲。身边的同事及同行,几乎全部仍如过去的我一样,基层教育的现状能指望改变多少呢?
马小平老师有书约七千册,我很惭愧!书只有他的一半,有的还没读过,马老师肯定是嗜书如命的人,读书多了,才会去思考,才会对同样的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才会有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担当,才会有长远的目光。试想:有几个老师买书能超过马老师的!恐怕连我的书也不及吧!
马老师最为我钦佩的是他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材的内容涉及很少,我是非常赞同的,我认为语文学科不用教材最好,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也持这样的观点,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无不有语文的影子。马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阅读,这是语文的灵魂,可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是以做题为主,语文的学习应是听、说、读、写,主要的是读和写,最主要的是写,而我敢肯定: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没有把写当成重中之重,而是把做题当成重中之重,不仅语文课堂不存在阅读,就是老师这一群体,读书的又有几人?语文老师读书的有几人?老师都不读书,怎么给学生做榜样?怎么引导学生读书?
当家长会结束,学生家长把马老师围住,质问他为什么不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讲课外的,马老师无言以对,在家长们走后,他只能独自大哭一场,为家长的误解而心痛,为别人的不理解而伤感。我是幸运的,我跟马老师一样,但我并未遭到家长围攻的待遇。
要赶在灾难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这是马老师生前多次谈到的他的教育理念,他的这一理念源于英国教育家汤因比的“与灾难赛跑”教育理念。汤因比认为:人类面临着“破坏自然环境”与“战争冲突”这两项灾难,而教育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因此,马老师在病床上,忍着化疗中的身心剧痛,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叩响命运的门》这部书的选编工作。这部书共选文102篇,对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马老师曾经开设过人文素养讲座,起初人满为患,学生们兴致很高,可后来,人越来越少,为什么呢?不是马老师讲的不好,而是这些内容跟考试没关系,对考大学没用。
钱理群教授也做过同样的事,他退休后,到好几所全国知名中学开辟讲座,同样也是起初人山人海,末了门可罗雀,原因也是所讲内容跟考试无关,对考大学没用。
最近,看了一本书《优秀的绵羊》,如果直接告诉你,这本书不是说绵羊的,说的是人,你肯定首先会想到在咱们教育体制下的孩子,殊不知,并非如此,而是M国,对,你没看错,是M国,在他们的体制下也正在培养这样的人才。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指出那些世界名校也正在不断输出过于自信,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失去个性的优秀的绵羊,他们身上的缺点正和我们一直批判的一样,我的天!原来应试教育已是全球性的,绝非哪一国所专有!汤因比、马小平所担忧的全球灾难,或者说教育危机也并非是杞人忧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