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自然,少不了一盘儿饺子。
对北方人来说,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大事的时候,吃饺子是再寻常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南方就不一样了——曾经有位南方同事,某天我们说起是个什么日子,应该吃饺子,他说,北方什么节都吃饺子,我回到,也不是啊,譬如说夏至我们是吃面的。
这个小段子我一直记着,也是那时候才知道,原来并不是祖国各地都以饺子为合家团圆、喜庆节日的必备食物的。
1.小时候,我们不爱吃饺子
追溯到小时候的话,我们家的孩子们个个不爱吃饺子。
这时候也记不起小时候为啥不爱吃了。只记得尤其不爱吃的是韭菜馅儿和茴香馅儿的(我弟弟到现在都不爱吃韭菜馅儿的饺子)。我倒是很喜欢芹菜馅儿的,所以往往家里包饺子要准备好几种馅儿:韭菜猪肉是大部分人的口味,芹菜猪肉粉条是给孩子们吃的,韭菜鸡蛋是作为素馅儿出现的。
有时候不论是什么馅儿的,就是不爱吃,那怎么办呢?我们会把馅儿抠出来只吃皮儿,馅儿自然就给大人吃了。有时候面和得多了,多余的面就会直接下面片给我们吃。但是还是不一样的,抠出饺子馅儿的皮,带着馅儿的味道,和直接吃面片,不一样。
虽然不爱吃饺子,却很喜欢家里包饺子。因为可以玩面。调皮的弟弟们一人领一小团面去揉捏搓按,我则在妈妈姥姥或舅妈她们身边坐着,帮着揉面团儿——其实这一步也用不上,但是小孩子会觉得,哇,我帮大人做事情了!
后来舅舅家有了孙子,我常想他们是不是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不爱吃饺子,谁知家里做了饺子他们竟吃得非常开心。果然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了呢。
2.长大了,饺子是一种仪式感
小时候家里包的饺子是圆形的皮,放上馅儿对起来捏边儿,最后出来的是个月牙儿的样子。
这次发中秋节的饺子,朋友说你家的饺子像我们这儿的馄饨。
近年来不晓得什么原因,家里不再做圆皮的饺子,反而是用馄饨的做法,包出来像元宝。我猜测是因为姥姥和妈妈身体不允许了吧——圆皮的饺子需要不停地擀皮,而像馄饨这种做法只需要揉好面以后切成梯形。以前这一步是用大擀面杖把一团面擀成薄薄一大张面皮,然后叠起来,切成宽度相当的一条一条,再一一叠起,切成梯形的面皮。虽然从小看家人包饺子,但是这技能我想我是学不会了。现在这一步也变了,改成了用一种很方便的机器——可以压面条,也可以压成宽宽的面皮,用来包饺子用。
真正对饺子产生深厚的感情,还是在因为上学离开家以后。这种在家时不时就能吃到的食物,竟然很难再吃到——主要是很难再吃到那种味道。
印象中高中食堂没有饺子,大学的时候食堂有饺子,虽然我的母校以美食闻名,饺子这一项我却没法给打分——皮厚,馅儿不够香,总是觉得吃的是饺子却没有饺子味。好在也不总吃,偶尔吃一吃,或者是冬至的时候吃一吃罢了。
工作后开始自己学着做饭,一起住的姑娘有时候会招呼大家凑一桌——或吃火锅,或吃小馄饨,或包饺子。也就知道了原来饺子虽然是大众食物,却也是一家一味:馅儿的调法不同,皮的擀法也不太一样,就连包的办法也不一样——我先前总以为饺子是要一个边一个边捏起来的,后来才知道还可以一手轻轻攥一把——姥姥说这叫“攥包子”。在我家,饺子也叫包子来的,至于包子,会叫做“大包子”。
在外的时光,自己做饺子的时候少,偶尔做了,也是买现成的皮,自己根据记忆或者菜谱或者打电话给妈妈,调个馅儿,包好了冻冰箱里,想吃的时候煮几个。然而味道还是不对:买的皮儿厚,不像家里的饺子皮儿,中间厚两边薄;饺子馅儿更不用说,怎么都不香,勉强吃一吃,就当早饭或者晚饭。
有时候也备一些速冻水饺——品牌很多,一排排整齐地码在冰柜里(粤语歌里叫雪柜,这名字很喜欢),馅儿是花样繁多的,价格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然而吃起来却都是SOSO——速冻食品,到底为的是个便利,不是为了其中的滋味。
遇上一些节日,比如冬至,比如小年,也会招呼一下同事一起去吃饺子——大家都独身在外,节日的时候最适合一起凑一桌,不为别的,只为着热闹,更何况,一个人吃一盘饺子,似乎也不太好看的——饺子还是比较适合一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吃。
3.书里也有饺子的味道
想写饺子,是因为假期看冯唐的《欢喜》, 他写:
“吃饺子吧。”倒不是饺子多么好吃,只是因为他那个唯一的特点:费事。这年头,人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家里每个人都好像有自己一堆烦心事,忙呀忙,却又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难得大家聚在一起。包包饺子,聊聊天,挺好。
于是想起家里最热闹的时候,除了过年,还有一些节日如八月十五,必然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包饺子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由家里的女主人们承担:姥姥,舅妈,及至后来嫁过来的弟妹。在早些年,都是由姥姥做总指挥的,舅妈们分工合作,有人和面,有人调馅儿;有人擀皮,有人包饺子。忙到饭点,便去张罗着下饺子,先给姥爷和我们这些小孩子和需要吃完饭赶着去上班的舅舅他们。煮饺子也是一门学问,要溜边下饺子,用笊篱轻轻搅动免得破皮,还要添几次水。家里人多,吃饺子是件热闹的事情:譬如姥爷是默默无闻只吃不做声型,但是姥姥就会问一句吃着怎么样味道可还合适咸了还是淡了;舅舅吃饺子蘸的是酱油而不是醋,这也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姥爷还喜欢吃完饺子喝一碗饺子汤这样才是大圆满。吃饺子必然要加的自然是醋,有时候也会加蒜泥,都是家常的吃法。至于吃饺子要加辣椒酱的,那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吃法了,多了辣椒,自然也格外有味。
关于饺子的另一位作家便是李碧华了。
犹记得高中时候看到《流星雨解毒片》里面的一篇《月媚阁的饺子》,竟然好久都不敢吃饺子。后来得知这篇还拍了电影,也只能按捺住好奇心,不敢看。
4.传承,不会忘记的味道
有位表叔,每每春节来时,姥姥便会早起做好饺子或是馄饨,他来了,下好,热乎乎吃一碗,多年来,已成习惯。
到青岛之后,才知道鱼也可入馅儿:如鲅鱼水饺,黄花鱼水饺,还有商家的创意“黑水饺”——墨鱼水饺。还有茭瓜(即西葫芦)鸡蛋馅儿、西红柿馅儿……大开眼界之余,也是一饱口福。而如今的商家更会研发,已经可以快递水饺到家门口了。
朋友妈妈有时候包了水饺我便会跟着去蹭吃——别的食物都不这么稀罕,唯独饺子,总是喜欢吃到家里的味道。
至于红油抄手、云吞、酸汤水饺等等之类,也是饺子的各种吃法,有机会便尝一尝。但是吃完总觉得,味道不错,却始终不如家里的饺子好吃。
与其说饺子是一种美食,毋宁说,那是成长岁月里,无法忘怀的家的味道吧——小时候过生日也要吃饺子,过年的时候家人为了哄孩子吃饺子,便会说,过了年几岁了?几岁便要吃几个水饺呀。
这一招,往往很有效。
只是长大的那些年岁,原不在书这岁数吃的饺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