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诸国争霸。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省北部。
管仲与鲍叔牙从小友善,曾一起经商,后一起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正是鲍叔牙的极力举荐和齐桓公的重用,成就了管仲相齐的美名。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成就管仲,却还有另外一人也是功不可没。可以说,若没有此人,有可能管仲身死鲁国了,也就没有了相齐的机会了。
此人便是与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的召忽。
召忽,少负才名,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但不得志。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其才华和谋略,聘为师傅,终日伴读讲史不倦。他与管仲同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召忽与管仲陪同公子纠投奔至鲁国,大夫鲍叔牙与 高傒辅佐公子小白投奔至莒国。
小白与纠争夺君位,小白成功即位,即齐桓公。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鲁庄公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管仲抱着“定国家,霸诸侯”的远大理想,被装入囚车,随使臣回国。
《管子·大匡》载:
鲁君乃遂束缚管仲与召忽。管仲谓召忽曰:“子惧乎?”召忽曰:“何惧乎?吾不蚤死,将胥有所定也;今既定矣,令子相齐之左,必令忽相齐之右。虽然,杀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为生臣,忽为死臣。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乃行,入齐境,自刎而死。管仲遂入。君子闻之曰:“召忽之死也,贤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贤其死也。”
《劝忍百箴·管仲相齐》:“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
管仲应该感谢召忽,后人也该感谢召忽,若无召忽,齐国历史恐将改写矣。
后人为了纪念召忽,将他自杀及所葬之地以召忽命名,此地现有召忽村也曾有召忽镇。
召忽墓,位于安丘城西南37.5公里、石埠子镇东召忽村西100米处。该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6米,墓前有清雍正五年进士邑人马长淑所立墓碑一通,上刻“齐召忽墓”四个大字及介绍召忽生平的碑文。197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凰山峰东鱼子沟畔也有召忽墓。据说他死后,从人把尸体运回葬于此处。其墓原来比较高大,墓碑早已斑驳无字。后鱼子沟水浸岸,墓坍塌于河中。於陵故城东有一土堆,人称老人冢,亦叫召忽墓,未审真伪。召忽家乡安丘亦有墓,是否是衣冠冢,有待考古人员鉴定。少白峰下又有召忽墓,并见诸史志,也是一谜。
召忽镇名字由召忽墓所得来,位于安丘市南45公里处。全镇辖28个行政村,面积52平方公里,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矿藏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果品、蔬菜、黑山羊、瘦肉猪、石灰石、沸石、云母石、铁矿石、矿泉水等。
2000年安丘市召忽镇并入安丘市石埠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