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同体对话的对象我很熟悉-小勇,一位曾经在我家睡过的亲密队友(那个时候还没有周俊岐更没有彭昕玥)。刚好,小勇也在对话中提到了我,一下子把记忆拉回到了刚来学校的那一两年,我和他在三河场烧烤摊上聊人文,聊各自专业,聊职业规划,聊人生的美好时光中,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他是理工科生中极具文科生气质的同类人,也正因为这些,我们很快熟识起来。所以,他的对话我十分期待,一开始就保持十分专注力,认真倾听。
对话从小勇回到老家重访母校开始,他找到了曾经和小伙伴刻有暗号的墙砖(这里的叙述极具电影镜头感,是我熟识的小勇),回忆起来自己起初为何排斥当老师。大学毕业后,对教师这份职业虽然不太愿意从事,但在家人的建议下还是给它带上了光环,结果入职后,因为招生工作又把光环摘了下来。后来,告别招办进入系上,在班主任工作中遇见两位学生,一位学生因为自己影响有了改变,收获家长感激,找到了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另一位学生,在他引导下,喜爱上专业,主动学习敢于钻研,通过努力在后期获得了好的发展。这引发小勇思考,一方面,对专业的喜爱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那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又如何结合专业有效的帮助学生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自己现在从事教育,教育就是自己现阶段的专业,怎么样能像他的学生一样,让自己在教育领域中精进专业能力,获得在教育领域中好的发展。最后,小勇还提到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区别,谦虚的表示到自己积累的教育经验,将将与刚毕业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打成平手。
整段对话聆听下来,信息量大且密,但我最直观的感受只有两个字-追求。对于事业上小勇是有追求的,从整段对话中,他反复提及到专业二字,无论是对于学生专业感知的培养,还是对于师范专业教育知识的推崇,他对于科学的专业能力深信不疑,更有敬畏之心,对专业的迷恋,希望变得更为专业,正是他对于教育事业的追求。就我自己来说,几年的教务工作中,从无数细节能够很都感觉到了有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在工作中是有所追求的,也希望学校能够珍视老师们的这份追求,创造更多平台跟机会,让他们能够追到实处,这些都会是建立精品职校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小勇的对话,还极具代表性,作为同龄人,甚至做着相同工作的很多同龄人,都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好像都听到了自己的故事。职业学校中绝大部分的专业课老师都并非师范专业出生,我们走上教师岗位可能都有一定的误打误撞成分在里面,如果是曾经热爱过自己所学专业,那也一定会有一个专业梦,会对自己人生做出假设,“假如我没有做老师,从事了我的专业,现在我会在哪里,走着什么样的路。”虽然与从小就报有教师理想的老师,我们在内驱力上可能会有一些差距,但如果还在继续着教育事业,那十有八九是认同了教师的职业价值感,为“尽可能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这件事着了迷,要坚定的走下去。而专业梦的情怀在教育环境下同样可贵,能够将专业理想通过专业课投入在学生身上,对于专业领域的熟悉,也便于帮助学生做好未来的规划,这无形间有了一种传承的味道。
想来也是十分感慨,在不知不觉中我和他都已经在天河路500号奋战了七八年时间,都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时间的裹挟中,在我们最初只是试水的教师行业留存下一些经验,并逐步开始想要在教师业务能力上有更多进取,真正的把教育当成是我们的专业,继续在事业上有点追求。我为有这样的同路人,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