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烂的片都有值得分析的地方,更何况《后来的我们》并没有那么烂,至少你在影院里哭了不是吗?
如果说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前戏太足,后戏不给力。
电影上映前就有了一大波噱头:奶茶的处女秀,演技派的周冬雨井柏然,陈奕迅、五月天为其写歌等。
这些噱头赚足了观众的期待度,所以当电影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票房作假风波,一度使《后来的我们》从7分多降到了5.9分。
但是,抛开这些,我们单纯的看这部爱情电影,其实它没有那么差。
电影讲述了一对北漂青年的爱情故事。
在大大的北京城里两颗小小的灵魂相依为命,努力奋斗的朝与夕并没有敌过生活的苦苦相逼。
分道扬镳后的他们偶然重逢,在宾馆里回忆着那些年的苦与乐,那些年的拼搏和放弃。
影片用穿插形式把现在和过去串联起来,黑白的过度场景很容易把人带进回忆的气氛里。
这是刘若英作为导演的首秀,但处理的很好,至少她对镜头是有想法的。
刘若英能拍出一部这样电影不足为奇,因为她本身就有故事。
她唱歌、摄影,她写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文艺的气息。
所以在有观众说“剪辑太碎片,像ppt,但画面还挺美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因为她的生活就是一张张诗意的画,人前优雅,人后淡然。她不是一个好的导演,但她一定是一个好的生活家。
爱情是刘若英的噱头也是电影的噱头。《后来的我们》很好的把握了电影的情感基调,在爱情的离散里,有悲伤,有成长也有释然。
两个人从相遇到回忆,从现在到从前,从一起奋斗到各自打拼成家立业,其实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如果问起观完影的观众们,大概多数人会说,对那样一段感情,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释然。
不释然,还能怎样呢? 就拍成爱情电影吧!唯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和恰到好处的情感,这部电影可以了。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
但各自都很好,有了爱人,有了孩子,还有年迈的老父亲依然过着旧日子。
还有相遇后的你,仍是老样子。
刘若英不是天才,首次执导电影,瑕疵必不可少。电影情节没有新意,故事核心没有立住,爱情片里夹杂了太多的其他东西,是硬伤;人物刻画不够饱满,情节莫名其妙,有无理取闹之感。
但电影细节上有用心的处理,影片中主角的情感、父亲与主角的情感刻画上,很感人。剪辑虽然碎片化,但是画面很美。
一部电影拍出来,无论成本多少,制作好坏,它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且我也不认可电影没有优点的说法,认真观影,拿出客观的评价,那才是对创作者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