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卢坚持100天微商笔记整理的第42天!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北大教授邱泽奇对中国网络用户的新解读。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说,中国已经有了7.31亿的网络用户,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53.2%。报告中统计的网络用户,指的是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互联网普及率指的是中国网络用户数占中国总人口数的比例。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两个数字进行了解读。
首先,7.31亿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家庭的完全连接,也意味着家庭经济活动的完全连接。
邱泽奇说,中国社会是家庭化的,不是个体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分享,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比如,妻子可以找丈夫帮忙在网上付个款,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网上买个东西。所以在中国,不是说一个人有了网络账户才算上网,而是一个人只要家里有人能上网,这个家就和网络连通了,至少是在经济活动上和网络连通了。
按照2015年中国人口小普查的数据,中国家庭按户来计算,有44058万户,户平均人口为3.12人。7.31亿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有1.8个人在网上,就算考虑到有的家庭可能有3个账户,有的家庭没有账户,而且假设没有账户的主要都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家庭几乎都和互联网连接了。因为农村是聚村而居的格局,没账户的家庭,可以通过村里已经上网的人与互联网连接。
根据世界银行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的数据,全世界有将近60%的人口还不能上网。所以从连通性的视角来看,中国实现了人群的完全连通。这不仅让中国搭上了信息社会这班快车,也给经济活动类的应用创造了“风口”。类似网购、分享经济这样的应用的基础,正是中国人口的完全连通,以及这种完全连通带来的市场规模和差异需求。即使不在网上的人群,他们的经济活动也能通过别人间接在网上实现。不仅可以在网上生产和消费,也可以在网上实现服务。
其次,互联网普及率53%意味着一半被代表,也意味着只有一半社会处于连通状态。科学家曾经用Facebook的用户做实验,证明了人们在网上不是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是找和自己观点相似的观点。这说明,要发表观点,或者从事私密活动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来。所以就算中国是个家庭化的社会,有些个人的事情还是要自己来办。这意味着,每个人有自己的网络连接是很重要的。
53%的普及率意味着,在涉及每个人必须亲自操办的事情上,在中国,依然有一半的人需要请他人代办。报告中,很多偏远的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都比较低,也就是说,很多偏远地区的人,在涉及到必须自己亲自使用网络的那些事情上,是被别人代表了的。媒体经常提到的“网民”,是不包括没有直接上网的这群人的。
所以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中国只有一半社会在网上,网络上的观点和意见,不管是涉及哪一类事务,都只是一般人群的意见,而且是忽略了特征人群的意见。如果我们细分一下网上的群体和网下的群体,会发现两者有极化的现象。在网上的人,是有能力上网,而且需要上网的人,这些人有能力把过去的资产积累转化成互联网资本,并且获取了互联网红利。总之,互联网是这些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不在网上的人,不仅没能力上网,可能也不需要上网。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社会生活,也不是说他们对社会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只是他们的生产生活不在网上而已。所以当我们以网上的意见为意见、以网上的社会为社会的时候,便忽略了网下人群的观点和意见,忽略了社会中的另一半人。
以上观点,希望对微商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源自:公众号“阿里研究院”(北京大学教授邱泽奇:中国只有一半社会在网上)
原文来自:微商充电:报告解读:所有家庭已完全连通
本文链接:http://www.laoluv.com/weishang-chongdian/704620170302.html
百度“老卢微商”,了解更多微商的消息。阅读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2554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