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乃天德之象”。
本章以水为喻,继续向我们揭示“道”的特点。我们可以拿自己和水的特点去做一些比较,观察自己与“合道”者之间的距离。虽然“真道”只可悟而不可说,但并不妨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一些量化,以利初学。我想这也是老子以水为喻的目的。
(一)水利万物而不争
乍一看到“利万物而不争”难免会让人觉得难度系数较高。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利自己还利不过来,基本没空儿利万物。不争就更难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无缘无故”,一定是为了点儿什么才去做点什么,不争更像是高高在上的佛龛,只存在于精神的大殿内。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是也并不丢人,只不过我们由此可以窥视,有道还有德确实不易,可以说“几稀”。这还仅仅是“几于道”,就已经需要我们打破自我僵化的惯性模式并扩充心量到一定的程度。
觉得难以做到,不能理解,其实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自性依然认识不清的一个结果。哪怕是修行人也一样,都需要面对人性的惯性和自性的迷惑。我曾去过一个寺院,上院是男众师父,下院是女众师父。在丰收季的时候,上下院之间都会把各自种的一些瓜果蔬菜互相分享。那时我在下院,听到寺院的和尚尼说了一件小故事,原来啊,送果蔬的时候,有一个年轻小师父曾对她说“师父,师父,我们为什么不把最好最新鲜的蔬菜留下来自己吃,反而把一些不怎么好的留给自己,把最好的都送给别人呢?”我不知道具体大师父是怎么回应的,但一定是用修行者的心态和标准去教育和要求门下的弟子。
这个小事儿也让旁观的我深受教育,“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并不是非要遇到什么大事儿才能体现出来,相反,它是在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中的一种反应和修炼,是遇境自我冲突产生时的一种觉察,是一念之间的不争和客观,也是禅者之定静的功夫。就是在“把最好的留给自己还是送给别人?”的小事儿里,我们完成着自我的修炼。水是无差别的,水是随遇而安的,水是无形无状的,水至柔而万物皆不可伤。这个道理很深刻。
(二)处众人之所恶
很有意思。众人争先之地,不见得有道。有道之处,众人却往往不屑和所恶。想想这样一种人,众人争抢之处,他则能够远离不陷入其中。众人厌恶之处,他不以为恶反而能一力承担。他不用争,因为没人和他争。在众人眼中,他是傻。那么在他眼中呢?为什么我们想把握机会却总是失去机会?
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就是因为处在最低处,只有在低处才能纳百川承容所有的高山流水,不以自己的好恶而决定好恶。
(三)有道者七善
只有悟到水之天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七个善。否则就只是东施效颦的勉强而为,不会是真的。假仁假义,仍是一个伪在背后,不如真恶爽快,虽恶,但只要放下屠刀,便是英雄好汉。我们即使无悟大道,仍可用真心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