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舸亭亭横晚渚,城中飞观嵯峨。
画桥灯火照清波。
玉钩平浸水,金锁半沈河。
试问无情堤上柳,也应厌听离歌。
人生无奈别离何。
夜长嫌梦短,泪少怕愁多。
近夜,船停靠在水中一块陆地边。“双舸亭亭”,以“亭亭”二字形容泊舟,极形象地表现出船身在水面轻轻起伏波动的形态。而一“横”字,同“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样,突出船泊靠得随意。所以这首词一起手,就给人隐约一副僻静、冷清的感觉。
城外小舟自横,城里宫阙高耸。精美的小桥上,灯火映照桥下清波。似乎有一点热闹感起来了,马上又被后面一句给按了下去。“玉钩平浸水,金锁半沈河”,感觉“玉钩”和“金锁”指的是桥下用来拦截船只的铁钩和铁锁。铁钩平平地浸在水里,铁锁一半在水面外,一半沉在水下。整体意境十分的清净且冷淡。此时再回过头去看“画桥灯火照清波”,顿时觉得灯火似乎也显迷离深沉了。
在这样冷清的气氛中,叹的还是别离。自古离别,折柳相送。但杨柳本无情,古往今来被无数的送别者攀折、入诗,想必也已听厌了离歌吧!“试问无情堤上柳,也应厌听离歌”,这一番猜想,是作者内心无奈的自我嘲讽。深陷哀伤里的人,才想到大概连路边的柳树也厌烦了人间这些悲欢离别。此中不得已,实是啮骨蚀心。
但就算连杨柳都已不耐烦,世间人,又能拿这生别离怎么办呢?“人生无奈别离何,夜长嫌梦短,泪少怕愁多。” 你我无力对抗这离别,只能默默承受。夜太漫长,而梦太短暂。流尽了眼泪,依然无以解愁。
最后这一句,写得平实却足够深刻。似乎是人人都体会得的感受,“夜长嫌梦短,泪少怕愁多”,短短十个字,却是一腔赤诚深情。
小时候并不能体会古人于分别时候所述说的哀痛。后来才渐渐了解,古时候的交通和通信,是怎样地把人与人的距离隔开。而那时候人的命运,又是怎样如浮萍辗转、聚散茫茫。君王一命,一重山又一重水。一次离别,再相逢或许就在数十年后,甚至即阴阳两隔。
懂了这些以后,读诗词的时候常常将自己代入,想象那种生离死别的感受。但即便只是想象,也已足够令人心惊、心痛。
生在当代,且不论生老病死、世事难料这样大的话题,至少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选择,都可以遵从自己的意愿。就只这一点,我想我们都已足够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