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做一个孝子,长大了有钱了一定把父母孝敬。关于孝的传说也很多,经典的有二十四孝图里面的二十四个故事。那为何本来要做孝子的鲁迅看完二十四孝图之后就彻底绝望了?
要解答关于孝的所有问题,先得定义一下什么是孝,从哪个角度来看待。
从中国的传统来看,在中国被定义的孝有很多,大部分把孝的地位抬得很高很高,如:百善孝为先,入孝出悌等等。那么今天我着重从孝顺父母这个角度来谈一点我个人的观点,我把孝可以分为两种:
1.做作的孝,离仁爱越来越远的孝。(参见二十四孝图)
2.真心的孝,逐渐逼近仁爱的孝。(参见孔子论孝)
第一种孝——做作的孝。做作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这种行为带一点诈的意味。也就是欺骗的意味,所以这种行为的表露的就是不太好的。而后面居然把做作加在了孝上,做作的孝就是带有欺骗心里,不真诚的孝,也就是为了孝顺父母而孝。这种孝会离仁爱越来越远。
这种孝就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典型的有两个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老莱娱亲讲的是已经年过七十的老莱子还在父母面前学婴儿哭,还穿着彩衣子在父母面前讨父母欢心。这种孝就是典型的诈了,老莱已经年过七十了,也没有七十岁老人该有的样子。而是假装成一个小孩讨父母欢心,这种就是在父母面前欺骗父母的了。虽然书中没有写出父母当时面对自己儿子那样做事时的感受,但是我们可想而知父母一定不会在哪里高兴的鼓起掌来吧。
第二种孝——真心的孝。真心的孝可以说是真正的孝,这种孝是从心底出发的孝。不再是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而是自己真心想去孝顺父母而体现出来的一些自然而然的动作活动。因为这种孝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孝不用刻意表现,这种经行孝的人一般会离仁爱越来越近。
这种孝就是孔子论孝中的孝,典型的有:子夏问孝。全文是:“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的是很难的。如果儿女看到父母在洗碗,心里过不去,最终很不情愿地接过了父母的碗时,父母的心情其实比谁都伤心。在这里孔子也强调了孝要是那种从内而外的真心散发出来的孝,不是表面做作的孝,不是欺骗父母的孝。
针对孝顺父母这个角度来谈孝,最后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真正的孝,是真心的孝,不是做作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