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项基本功
说到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很多人想到的是普通话标准,朗读有感情;粉笔字漂亮,板书工整;能说会道,善于煽情……总之,语文老师的功力,似乎更多地表现在那张嘴巴上,他一张口别人就能知晓他是个语文教师。当然,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他的实力,一张口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厚度,但如果仅仅有表演的功底,还不能算是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项别人一眼看不出的能力一研读教材的能力。
余映潮老师在《致语文教师》的《教材研读的创新》一文中,这样说:“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薄'。”“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语文教师的这种功夫,表现在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语文教师必须精读语文教材。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读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才可能有精彩的教读,才可能为精彩的课堂教学莫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独立研读课文是重要的。教师,必须历练自己研读文本的能力。到底该怎么历练呢?
一是在自然状态下阅读。教师第一次接触课文,最好是独立地完成阅读。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的情况下,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完成对课文的阅读。以一名读者,欣赏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沉浸到文章里。二是语文教师的身份的阅读,发现和确立教学的价值点。
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也说:“我在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来,才决定怎么去教。”他认为,只有自己对文章有了体会、有了感情,才能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习惯性地拿起教师用书,直接进行备课,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不会有偏差,但是往往忽略了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该有的阅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应该研读文本,走进文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才能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体验的交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潜入文本,静心阅读,从文章中的字里行间读出教参、教辅上没有的内容;从文章的空白处,读出作者要表达的内涵;不仅要看懂文字承载着什么,还是要明白文字空白处流淌着什么。只有当“思考”代替了“搬运”,我们的课堂才能长出自己的灵魂。
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功夫,要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要真正弄懂课文的精髓。自己钻研所得,才有真切的体会,站在讲堂上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