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某书店一角
下午,去长沙某书店参加读书讲座活动。为防错过开场,占得好位置,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书店。工作人员正在布置场地,摆放座椅、指示牌,调设灯光。我苦于无奈,又没带书,就在店内瞎逛。先看了一部王军先生的《城记》,兴致勃勃,了解到建国后北京城的建设脉络。心疼梁思成的苦心,又惋惜时代的错误。
关于梁思成,实在有太多的话想说。然而,我不是建筑学系的高材生,也没有建筑学的爱好,要说有偏爱,纯粹是历史的一种关怀和惋惜。与很多人一样,我知道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再多一点,梁思成是位建筑学家,是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之一,国徽设计的参与者,北京城的伟大守护者。
很遗憾我全无建筑的才能,没有绘画的锻炼,对于梁思成心心念念的《营造法式》更是两眼一抹黑,完全看不懂。除了叹服他的耐力与眼力,也毫无置疑。《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的心血之作,可谓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山之作。其地位大概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于小说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于戏曲史。
这部《中国建筑史》一直没有机会读到,却常常见于各类建筑文稿,视频解说中。书稿中的绘图流传于互联网上,每看一次都要惊讶一次,其细腻的鬼斧神工,开拓式的内部解构。梁思成那有那么多时间来绘图,来作业;还是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在衣食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完成。那一年,是1944年,前途未卜。
书稿完成时,梁思成自觉内容有遗落,肯定不会是完璧,迫于形势与需要,《中国建筑史》出版发行。国人太需要这部书来弥补知识的匮乏,国际上太需要这部书来改变对中国建筑的误解。后来,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建筑,在好友的帮助下,梁思成还另有一部《图解中国建筑史》;两书互为姐妹,各自为政,相互映证。
收集书是我的爱好之一,在书店里瞎逛的我,意外收获这两部书,心中暗喜。捧在手里一看,还是三联出版,这在网上几乎卖断版本的书,令我如获至宝。我深知,我买回去也不会阅读,甚至翻阅机会也不多。可为了某种希望?我还是跺脚咬牙地买了。是真贵啊。与店家磨破了嘴皮子,就是死活不肯打折。
一本书能打开一扇窗户,找到一个角度,重新欣赏这个光怪陆离地世界。买《中国建筑史》是为了打开建筑的大门,走进去看看中国的辉煌成就。还有,假如有一天,后辈来我书房,看到这部书,爱上中国建筑,那何尝不会生出另一个人生?就像我小时候在邻居家偶遇《水浒传》一样,是际遇,是命中注定。
所有的开始都源于偶然,一切地结束都蓄谋已久。